2月四大一线城市新能源销量数据显示,小米、特斯拉、比亚迪形成三足鼎立格局,地域偏好显著分化。以下为关键数据分析:

### **1. 小米SU7:全域爆款,北京遇阻**
- **销量统治力**:深圳(1362辆)、上海(1334辆)、广州(1158辆)均居榜首,北京(826辆)位列第二。
- **竞争力解析**:20-30万元价格带中,其销量为同级竞品(如Model 3)的1.5-2倍,智能化标签吸引力显著。

### **2. 特斯拉:份额收缩,上海仍是核心**
- **双车表现**:Model 3/Y在深圳、上海稳居前五(合计1616辆/1534辆),但北京销量腰斩(合计966辆),仅Model 3入围前五。
- **市场占比**:上海占比达特斯拉四大城市总销量的42%,显示超级工厂属地优势。
### **3. 比亚迪:北方称王,纯电短板**
- **地域垄断性**:北京秦PLUS新能源(891辆)+秦L(539辆)占比超TOP5总销量的50%,但广深仅秦PLUS入围(广州第4/689辆)。
- **混动主导**:北方市场混动车型占比超70%,纯电车型未进一线城市前五。

### **4. 本土品牌:属地化生存**
- **广汽埃安**:广州AION S(902辆)+AION Y(655辆)占TOP5总销量的47%,异地无上榜。
- **极氪/荣威**:深圳极氪双车(1743辆)占该市TOP5销量的34%;上海荣威D7(689辆)依赖本地供应链。
### **数据趋势:智能与地域定胜负**
- **智能化溢价**:搭载高阶智驾的小米SU7、Model 3在深沪穗三地包揽冠亚军,占比超TOP5总销量的40%。
- **属地壁垒**:本土品牌在主场平均销量占比达35%,但异地渗透率不足10%,政策与产业链依赖性明显。

**结语**
一线城市新能源市场呈现“全域智能车突围+区域混战”特征,小米、特斯拉争夺科技标签,比亚迪固守混动基本盘,本土品牌困于地域红利。
邻家大蔬
又一个不要脸的自定义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