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加入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46岁的她,被誉为“AI教母”,登上《福布斯》科学领军人物榜单,与“现代互联网之父”并肩,她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十余年,开创了全球最大图像识别数据库。
同时还推动了AI在医疗和机器人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取得辉煌成就后,表达出的一个特殊愿望,她是谁?这个愿望是什么?
成长旅程
1976年,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迎来了一个女孩——李飞飞,她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人民教师,从小家里对她的教育就十分重视。
李飞飞学习能力极强,尤其在理科上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天赋,小时候的她几乎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成绩一直保持在全校前三。
但16岁时,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1992年,李飞飞一家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移民到了美国新泽西州,可现实远比想象中残酷。
父亲在国内是受人尊敬的高级工程师,但到了美国却找不到对口工作,不得不以修理相机谋生;母亲也只能做收银员来贴补家用。
一家人的经济状况陷入了窘境,年仅16岁的李飞飞意识到,自己必须承担起更多责任,为家里分担压力。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她在课余时间找了一份餐厅的兼职工作,虽然只有16岁,但她靠着坚持和诚恳打动了老板,最终获得了这份服务生的机会。
每天李飞飞白天上课,晚上刷盘子,日子过得非常辛苦,但她没有抱怨,相反这段经历帮助她迅速提高了英语口语水平,同时也让她更加独立和成熟。
学业上,她依然全力以赴,李飞飞很早就明白,要想进入理想的大学并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唯一的办法就是拿到全额奖学金。
于是,她比任何人都更加努力,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在高中毕业时,她凭借出色的成绩名列全校第六,还成功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这段逆境中的成长让李飞飞养成了极强的自律和抗压能力,也塑造了她独立思考的习惯,从小到大的经历告诉她,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只要坚持不懈,总能找到出路。
这种坚韧和适应能力成为她日后科研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的重要基石,她的一步步蜕变,也为她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ImageNet的诞生
大学毕业后,李飞飞没有选择一份高薪的工作,也没有按部就班地进入传统科研领域,她对人工智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当时还被视为冷门的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
上世纪末,计算机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图像识别领域,计算机能识别的物体种类连20种都不到。
许多人认为这个方向太过艰难,几乎没有前景,甚至不少同行建议李飞飞另寻出路,而她却选择了迎难而上。
2007年李飞飞决定彻底投入到图像识别的研究中,她意识到,如果要让计算机“看懂”图片,就像人类一样辨识世界,就必须让计算机先“学习”。
她大胆提出了一个构想:创建一个包含海量图片的数据库,通过为图片贴标签,让计算机在海量数据中学习识别规律。
这个想法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仅是收集图片和整理数据就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更不用提技术和人力支持。
为此李飞飞带领团队开始了一项浩大的工程,他们花费两年时间,下载了超过10亿张图片,并通过与亚马逊合作,雇佣了五万名工作人员对这些图片进行分类和打标签。
最终一个名为ImageNet的数据库诞生了,它包含了超过1400万张图片,覆盖21800个类别,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图像识别数据库。
这个数据库的诞生不仅为人工智能领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还引发了一场行业革命,从2010年开始,李飞飞团队发起的ImageNet挑战赛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标杆赛事。
全球的科研团队纷纷使用这个数据库来测试和改进自己的算法,短短几年间,图像识别的容错率从28%下降到3.6%,甚至比人类的识别能力(5.1%)更为精准。
ImageNet的出现,让人工智能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李飞飞坚持将ImageNet免费开放给全球科研团队。
是什么让她对培养下一代科学家和推动教育如此执着?这种使命感的来源又是什么?
科研使命
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如此显著成就后,李飞飞并没有将目光仅仅停留在技术突破上,她始终坚信,推动科技发展的关键不仅在于个人的研究成果,更在于培养下一代科研人才。
正因如此,她将自己的大量时间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教育中,尽管担任教授多年,但始终保持了一个教师最纯粹的初心。
李飞飞的教学热情让人敬佩,从担任斯坦福大学教授开始,她连续12年几乎没有休过假,始终奔波于课堂和实验室之间。
在她看来,人工智能的未来不只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才的成长,她多次提到,“AI的真正潜力在于未来的人,而不是现在的技术。”
除了课堂教学,李飞飞还采取了更多实际行动,她创建了一个专门针对青少年的人工智能夏令营,目的在于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人工智能的研究。
夏令营通过实践与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激发了许多学生对AI的兴趣,也让更多人意识到人工智能不仅仅是科技圈的专属,它有潜力改变普通人的生活。
在教育领域的投入背后,李飞飞展现的是对人工智能发展的使命感,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
她认为,作为一名科学家,个人的科研成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让自己的努力成为他人前进的动力。
李飞飞希望通过教育,建立起一个更加广阔的AI社区,让更多人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改变世界。
爱国情怀
尽管李飞飞16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并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30多年的时光,但她始终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着深深的认同。
作为一位在人工智能领域举世瞩目的科学家,她却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到:“如果能获得诺贝尔奖,我一定要以中国人的身份领奖。”
这是她多年未曾改变的初心,也是她始终心系祖国的证明,在学术与科研领域,李飞飞已经取得了令无数人仰望的成就,但她的目标从未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成功。
她始终关注中国科技的发展,希望用自己的努力为中国在全球学术舞台上赢得更多的话语权。
在担任谷歌云首席科学家期间,她积极推动了谷歌AI中国中心的成立,这一举措帮助中国的人工智能领域获得了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
可以说,李飞飞在美国取得的每一步成就,都没有脱离她对祖国的深切关怀。
李飞飞还深知,科技的发展需要前沿技术,更需要更多年轻人才的参与,因此,她多次呼吁中国教育界重视对AI领域的投入,并提倡为更多学生提供学习与研究的机会。
对李飞飞来说,她的研究从来都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名誉或利益,而是希望用科学的力量为社会、为国家创造更多可能性。
她的家国情怀并不是一时的表态,而是贯穿她整个人生选择的内核,这种深深的认同感,让她即便身处国际舞台,始终心系自己的文化与故土。
结语:
李飞飞从逆境中崛起,她通过不懈的努力改变了AI领域的发展轨迹,也在培养人才和推动应用中留下了深远影响。
愿更多的人从她的经历中获得启发,敢于追求梦想,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澎湃新闻2024-11-20发布的《一位华裔女性,如何掀起AI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