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反转:全网热捧的Manus被指技术伪装

硬核科技前沿 2025-03-13 10:47:26

神话崩塌:从“国运级AI”到“全网群嘲”

3月6日,AI创业公司Monic的发布会吸引了全网的目光。

发布会上,主持人宣布推出全球首款通用Agent——Manus,引发了广泛关注。

现场观众和在线网友都为这项新技术激动不已。

人们连夜翻墙注册账号,争相抢购高价邀请码。

二手市场上的邀请码甚至被炒到10万元。

自媒体们纷纷用“炸裂”“起鸡皮疙瘩”等标题报道这款新产品,AI概念股也是一片大涨。

但就在24小时后,一份技术分析报告揭开了Manus的底细:这款被推崇备至的产品实际上只是利用现有的开源框架和API拼凑出来的。

更让人惊讶的是,一个仅有五人的小团队用MetaGPT框架和浏览器控制工具复刻了Manus,并推出了开源平替产品OpenManus。

实时上线的OpenManus迅速斩获1.4万星标,再次掀起一阵讨论的热潮。

网友们纷纷调侃:“原来造神运动的技术门槛还没小区门口煎饼摊高。”

技术真相:一场精心设计的“乐高游戏”

说到技术部分,Manus宣称拥有核心技术突破,但事实并非如此。

通过预设工作流调度GPT-4、Claude等大模型,本质上只是API缝合。

业内人士甚至直言:“这就像用乐高搭了个模型,却被吹成了航天飞机。”

更有甚者,Monic在GAIA基准测试中对比的是OpenAI的早期版本,因此得出的成绩并不能真实反映技术优势。

就如同“带计算器参加小学数学竞赛”,看似强大却毫无意义。

此外,该技术的算力成本高昂,单次任务成本高达2美元,如果用于企业级应用,月费可能超过2万美元。

不少试用者对此表示质疑:“这哪是AI革命?

分明是烧钱的无底洞。”总结来说,与其说Manus的技术是创新,不如说是产品经理的包装艺术:将两年前Auto-GPT未实现的构想,套上自然语言交互的外衣,再通过饥饿营销制造稀缺幻觉。

饥饿营销:一场注定反噬的“韭菜狂欢”

Monic团队显然非常了解互联网时代流量的密码,利用限量邀请码、KOL造势和二手市场炒作的套路,通过饥饿营销制造了短暂的狂欢。

限量邀请码让人们产生了紧迫感和买到即赚到的心理;演讲造势让大家相信这款产品是技术奇迹;二手市场上高价炒作则进一步强化了产品的价值感。

这种策略也有它的弊端。

用户很快发现不同自媒体发布的评测文案高度雷同,疑似统一话术,增加了对其真实性的怀疑。

不仅如此,Monic还捆绑DeepSeek制造超越巨头的假象,实际上两者根本不在同一赛道。

DeepSeek的工程师私下吐槽:“就像拿电饭煲和微波炉比加热速度。”这一系列碰瓷式营销最终激起了用户的愤怒。

当OpenManus开源项目出现时,舆论彻底倒戈:“原来天价邀请码买的不是技术,而是智商税。”

行业启示:AI不需要“神话”,需要冷思考

Manus事件揭开了中国AI行业的三大痛点:技术不足但营销补足。

当团队把精力放在制造概念而非攻克算法时,发布会PPT比代码更精美,这种现象导致了行业的创新空心化。

资本催熟的结果是出现了技术“早产儿”。

投资机构追求短期回报,迫使创业公司用DEMO包装成产品,用营销数据替代技术验证。

某风投人士坦言:“现在投AI只看能不能3个月内造出‘妖股’。”

普通用户对AI抱有过高期待,分不清技术演示与商业落地的差距。

正如网友评论:“我们以为在看《星际穿越》,结果发现是乡村大舞台。”相较于DeepSeek等企业在垂直领域打磨场景、积累口碑的扎实路径,Manus的“高开低走”证明没有长期技术投入,再炫酷的营销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Manus事件不仅揭示了当下AI行业的浮躁,还提醒创业者们,在技术未成熟前不要被“通用Agent”的表象迷惑。

当前技术尚无法支撑全能型AI,深耕医疗、法律等细分场景更易建立壁垒。

过度炒作只会透支用户信任,正如AutoGPT创始人反思:“如果当初少些噱头多些实测,或许能走得更远。”与其防备被复制,不如主动构建开发者生态,毕竟OpenManus的爆火已经证明,封闭系统垄断市场已成过去式。

最终,技术才是创新的真正动力。

0 阅读:2
硬核科技前沿

硬核科技前沿

无论是新手还是资深极客,可在这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