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位基层干部吐槽说,“自己所在的乡镇光准备减负资料,就准备了十二个档案盒。”
另一位基层干部表示:上级要求落实减负的工作总结要用数字说话。
例如“与往年相比,减少了多少文件、减少了多少页、减少了多少字”,最后形成红头文件,向上级专题汇报。
有的为了体现减负成果,还需要把过去发的文件的份数、页数、字数挨个数一遍,再一条条和现在做对比。
估计一个人会觉得office软件能统计字数和页数,这工作一个人就能干完一个省的任务量。
然而事实上你得需要先确认统计区间内所有的文件包括哪些,并全部找齐。
这就牵涉到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以及工作协调,收集到的载体可能包括但不限于纸质原件、扫描件、扫描打印件、系统内部格式文件、pdf等。
确认和收集好这些资料后,才是整理每份文件的字数页数,并列表统计。
然后才能进行对比并撰写报告,就这第一步就非常繁琐了。
很多人总感觉体制内什么事都不干,甚至认为一个人就能忙完几百上千人的事。
其实了解的都知道,在基层体制内只要不是彻底躺平的,都一天忙到晚,现在的事太多、太杂了。
原本好好的为基层减负的政策,真正到了基层就变味了。
这就是典型的没活也要找活干,有句话是怎么说的?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没有工作也要创造工作干。
就像一些比喻的,为了解决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问题,体制内需要成立一个专项部门。
然后下辖研讨、论证、沟通、通讯、审批、效率、执行、后勤、、能源、交通、安保、环境治理、医疗,等多个小组,尽快解决他们吃水难的问题。
想想所谓的基层减负现在已经变味了,为了所谓的减负,反而增加了很多基层的负担,闹出很多笑话。
更可笑的是,上级还专门制定了考核机制进行考核,而考核的对象居然是基层乡镇。
不得不说,再好的政策都很难真正落实到基层,因为自上而下开始就会层层加码,导致最后直接变味,好事变坏事。
总而言之,要想真正的为基层减负,就应该少一点没必要的考核和检查督察。
让基层干部抽出更多时间为群众干实事,而不是把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做资料迎接上级检查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