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时任北京军区政委的朱良才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向组织上辞职,并且推荐赖传珠上将接任政委一职,这个消息传到中央后引起极大震动,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辞职。
毛主席也很意外,他特意找来朱良才的老上级聂荣臻,让对方跑一趟询问一下缘由。以朱良才的资历和年纪来说,他还远没有到退休的时候,难道出现了什么情况吗?朱良才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朱良才
主动请辞
从1938年开始,朱良才在聂荣臻的领导下工作了8年之久,抗战胜利之后,他又协助聂荣臻建设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为前线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干部,有力支持作战。
长时间的共事让两人无比熟悉,聂荣臻经常向其他人称赞朱良才的能力,说他是“一位好战友,一个好帮手”,这种高度评价以及他能文能武的特点,为他的人生增亮不少。
1955年华北军区改为北京军区,朱良才担任政委,负责京畿地区的安全保卫工作。9月份授勋的时候,朱良才被授予上将军衔,充满干劲的他为了国防现代化做了很多努力。
聂荣臻
可是身体不允许朱良才继续工作了,他在战争年代多次受伤,每次都没有得到充分休养,就继续爬起来战斗,右手臂更是因为医治不及时而落下永久残疾,健康情况堪忧。
担任北京军区政委之后,朱良才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为了不辜负组织的期望,经常连夜操劳,超负荷工作,这样的举动对身体损耗更大,他感觉难受的时候就吃两粒止疼片缓解。
医生多次劝阻朱良才注意休息,可是在那样重要的岗位上,他无法说服自己停下来。于是治疗只能在他工作间隙进行,往往治标不治本,长久下来对身体的负担反而更重了。
1958年的时候,朱良才终于下定决心辞去领导岗位,彻底退下去休息。这个报告打到中央之后,立刻引起毛主席的高度重视,仔细看完辞呈后,把聂荣臻叫了过来。
聂荣臻和朱良才是多年的老战友,彼此之间都很熟悉,毛主席想让聂荣臻跑一趟,询问一下朱良才的真实意图,确定他请辞的决心,商量带职休养的可能,并且表示中央的慰问。
聂荣臻见到朱良才的时候很高兴,两人也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可是朱良才的状态却不太好,病痛折磨的他很憔悴。一番寒暄后,聂荣臻询问他此行的使命,确定他的想法。
朱良才表现的很坚决,他说:“我的身体不好,经常头疼,精力无法保证工作,所以我才想辞职休养。”聂荣臻提出带职养病的想法,可以暂时将工作交给副手,养好身体再回来。
可是朱良才却说:“军区工作较为复杂,我又是正职,很多事情都要我亲自处理,可是因为养病却不能出面,这样会耽误工作,所以我请求辞职,将岗位交给年轻同志来做。”
听完这一番话,聂荣臻无比感慨,因为朱良才的年纪还没到退休的时候,却发扬风格主动退休,授勋仅3年之后就退出领导岗位,这在开国上将中还属第一位,十分引人注目。
毛主席最终同意了朱良才的请辞,让他推荐了继任者赖传珠上将,并且在全军系统内赞扬他的高风亮节,号召其他同志向他学习,并且在退休后仍然给予他很高的待遇。
红军的第一部电台
朱良才出身于湖南的农民家庭,父亲病逝后,他一边为家庭操劳,一边不忘读书学习,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考上了中学,毕业后回到老家担任教师,在当地拥有很高的声望。
1925年湖南爆发农民运动,朱良才毅然决然地投入其中,在家乡拉起了一支队伍。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朱良才没有退缩,反而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逆境中彰显忠诚。
湘南暴动结束后,朱良才跟随朱老总上了井冈山,成为朱老总的秘书。但是他不愿意呆在后方,坚持进入一线岗位,所以在组织的安排下他从连代表开始做起,逐渐成长起来。
1928年8月,湖南反动派抓住红军主力离开的空当,派出2个团的兵力进攻井冈山,首当其冲的就是朱良才负责把守的黄洋界,他必须坚守到主力部队来援,不惜任何代价。
崎岖的山路让敌人的进攻无法展开,朱良才在战前就做好了相应布置,在山头上堆满了石头和滚木,更是和战士们鼓劲打气,全连上下坚定一条心,死死的挡住了数次进攻。
几次攻击没能奏效,国民党反动派就有些气馁了,开始出工不出力,短时间内丧失再度进攻的动力,朱良才却不想让他们缓过来,主动拉出后方的迫击炮,准备一波打垮敌人。
迫击炮只有3发炮弹,前两发打出去都是哑弹,第三发直接命中敌人指挥部,一下子打散了敌人的战斗意志,红军战士顺势进攻,将残敌打的落荒而逃,成功受住了井冈山的哨所。
毛主席听说了朱良才的战绩,当场诗兴大发,写出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不朽诗句,朱良才也从此进入中央领导的视线,不断积累功劳升到了红9师的政委。
1930年底,朱良才参加第一次反“围剿”作战,奉命围歼张辉瓒。在党组织的指挥下,朱良才猛攻张辉瓒右翼,一鼓作气打穿了敌人防线,绕后迂回到了张的指挥部。
张辉瓒猝不及防之下吃了大亏,直接被朱良才俘虏,一同被俘的还有完整的电讯班和密码本,这次缴获开创了红军的先河,朱良才机缘巧合之下获得了红军的第一步电台。
在相关电讯人员的帮助下,红军拿到了国民党军队的近期调动情况,建立了前线指挥体系,培养了相关人才,在后续反“围剿”乃至长征途中都发挥了异常关键的作用。
凭借这些功劳,朱良才获得了苏区颁发的二级红星勋章,长征过程中他担任红34师政委,承担后卫任务,死死拦住中央军的追击。
后来因为旧疾复发被紧急转送到医院,在最后时刻渡过了湘江,没能和老部队在一起,这段经历成为他一辈子的遗憾。
军之良才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朱良才奉命加入西征队伍,他遭遇马家军的围堵,经历九死一生,辗转36天终于找到了党组织,在困境中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坚守,这种忠诚格外令人动容。
在修养阶段,朱良才依然没有忘记工作,他利用自身党政工作者的身份,配合地下党组织积极营救西路军被俘人员,帮助一大批西路军同志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做出了重大贡献。
全面抗战爆发后,朱良才也有了新任务,他要前往晋察冀军区工作。临行之前毛主席在延安接见了他,了解到他过去的功勋,称赞他“军事上过硬,政治上合格,是军之良才”。
朱良才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信任,他在晋察冀军区的主要负责政治思想工作,协助军事主官进行反“扫荡”,因为早年的军政经历,他在岗位上如鱼得水,做了许多实事。
当时晋察冀军区的首长是聂荣臻,朱良才就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两人配合的十分默契,很多事往往不用言语就能知晓对方心思,时隔多年后,聂荣臻依然向人称赞不已。
1942年是根据地最困难的一年,日本侵略者为了维护后方稳定,不断加大“治安战”的投入,人为制造大片“无人区”,压缩根据地的生存空间,从各个方面进行封锁。
日军的丧心病狂给根据地造成很大困扰,不仅原本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被遏制,甚至就连基本的运转也成了问题,外界物资无法运进来,根据地自身的造血能力又被日军打压。
面对这种不利局面,朱良才并没有晕头转向,他在聂荣臻的指示下坚守红线,绝对不和百姓争抢生存物资,即便自身饿肚子也要保证根据地民众的生活,没有让日军的企图得逞。
当时根据地极度缺少粮食,刚播下去的种子还没到搜获的时候,百姓们不得不上山挖野菜,剥树叶吃,原本绿油油的枝头变得空荡荡,大部分树叶都变成口粮储存起来。
为了不和百姓抢夺物资,朱良才专门颁布了一条训令:八路军战士严禁在村庄附近摘树叶,后勤人员只能去深山老林想办法,避免和根据地民众爆发冲突,保护了党的威信。
在晋察冀军区的几年里,朱良才更多的承担政治思想任务,没有继续在军事上展露天赋。但是这也是他的老本行,土地革命时期就承担政委工作,后续也一直是政工人员。
在朱良才的辅助下,晋察冀军区挺过了日寇的一轮又一轮“扫荡”,在苦难中寻觅发展壮大的机会,帮助我党在华北地区保留一个钉子,不愧是毛主席钦点的“军之良才”。
优异的政工工作
朱良才在晋察冀军区的成绩还远不止于此,他在聂荣臻的支持下进行宣传和文化工作,极大鼓舞了抗战时期军民的斗争热情,激发全民抗战的士气,影响极为深远。
晋察冀军区处于日寇的腹心位置,面临的压力极大,单纯的军事应对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还需要在宣传和政治工作上下功夫,从思想层面提高军民抗战的意志。
聂荣臻很深刻的意识到了这件事,他大力支持朱良才在军区内部进行宣传活动,从基层指战员战胜困难、自强不息到军区层面的抗日政策、党的形象,每一项都不落下。
除了口头宣传外,朱良才还十分擅长文字工作,他指挥改版《抗敌报》,丰富报刊形式,使其适应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同时在内容上加强思想教育,在无形中达到熏陶目的。
为了满足根据地军民的思想文化需求,朱良才在聂荣臻的指示下创办了《抗敌三日刊》,主要讲述八路军战士的生活和作战经验,用具体实例吸引读者,引发广泛关注。
报纸接连获得成功让朱良才无比振奋,他受到聂荣臻的鼓舞,决定再接再厉。
有感于国际反法西斯和国内抗战形势的变化,他亲自邀请大师级摄影师和笔杆子加入,开办画报和剧社,积极报道战斗中涌现出来的英雄和生产运动中的先进个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战争年代条件艰苦,文化口的工作条件无法得到保证,外部还有日寇反复的“扫荡”。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报刊的编辑部门十分精干,五六个人就能维持正常更新。
朱良才十分关注报务部门的情况,亲自筹集资金和设备,保证稳定的产出环境。同时,他还深入一线,和编辑们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和各种困难作斗争,保证按时出版。
1944年,日本法西斯进入最后的疯狂,根据地需要适应斗争展开新的政治文化宣传。朱良才提议表彰英雄模范,创立一届“群英大会”,鼓舞根据地军民的热情和士气。
聂荣臻同意了这项提议,并且给予极大支持,于是朱良才的表彰范围也因此扩大到不同系统,不同岗位的英模上,最后经过慎重挑选和讨论,锁定了3位不同的典型代表。
其中既有一线的战斗英雄,也有二线的民兵战士,同时还有后方支援的妇女代表,三位英雄模范集体受到表彰,并获得边区政府颁发的奖章和实物奖励,大会圆满成功。
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和文化工作,朱良才持之以恒的对晋察冀边区进行政治教育,从另一个层面支持全民族抗战进程,以一名政治工作者的身份为最终胜利做出卓越贡献。
从土地革命开始,朱良才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牺牲很多,在军事和政工领域都有卓越贡献,功成名就之时却激流勇退,主动请辞,这种甘于寂寞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
处在新时代的我们要牢记老一辈革命家的教诲,不怕吃苦,默默奉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不断努力奋斗。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老上将风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