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可能被淘汰?新型丧葬方式开始流行,不少人却表示接受无能

山河涵养气魄 2024-12-11 16:37:52

在中国人的心里,出生和死亡都是头等大事,丧礼则是重中之重,没有三天都办不完,那办完之后,遗体该如何处理呢?

在火葬没有推广以前,中国人的丧葬方式主要就是土葬,这种葬法在中国已经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了。农耕文明时期这个方式没什么大问题,但是进入工业时代,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后,土葬就不再适应社会需要了。城市里也没有那么多的土地埋尸体,而且大量未经处理的尸体集中埋葬也会污染土地和水源,所以国内在2000年以后,开始在农村全面推广火葬。

刚开始推行火葬的时候阻力非常大,农村地区还出现过极端的情况,一些得了绝症和卧病在床的老人,在火葬还没有强制执行的时候选择自杀,就是为了保证自己死后能土葬。

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去世都是严格执行火葬的,很多连坟都没有起,骨灰撒在大江大河里或者是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民间一直没有强力推广就是怕老百姓接受不了,几千年的传统思想许多人一下子扭转不过来。现在中国人口比建国之初翻了3倍多,如果依旧实行土葬那全国到处都将是坟头。

火葬的优势在于,烧完之后放骨灰盒的占地面积小。

不过在农村地区,火葬并没改变坟地占用耕地的现象。很多孝子孝女在把去世的老人火化后,还是放入中国传统大骨灰盒即棺材里,然后再起一个坟堆。

现在新的丧葬方式出现了,或许能改变这种畸形矛盾的现状,这些新的丧葬方式有个统称叫“生态葬”。

生态葬不是某种特别的葬法,是一类统称。比如火葬之后,骨灰不装盒,埋进土里也不起坟堆,就在上面种一棵树当做标记。树象征着逝者的重生,这种方式在沿海城市有小规模推广,目前只在城市流行。

其实这种丧葬方式是最环保的,也是最适合农村的,安置了逝者顺带着还能改善环境,在死者骨灰上种树,这些树一般也没人愿意砍,这样几十年上百年后,中国乡下就会有很多大树了。子孙后代看到这些树后会知道,这是太爷爷,那是太奶奶,夏天还可以在树底下乘凉,这是字面上的“祖上蒙荫”,这种丧葬方式被叫做“花葬”或者是“树葬”。

另外就是冰葬,主要体现在对遗体的处理上,冰葬不焚烧,而是利用极低的温度,将遗体冻硬,变脆以后再通过外力比如振动使其变为粉末,整个过程不会产生任何碳排放,纯用电。还有高温水解,利用强碱加水在高温下与人体的油脂、蛋白质产生反应,最终得到一副完整干净的骨骸,但是这种处理遗体的方式搞不好会产生污染,至少会有很多污水产生。

还有水葬,就是人死了以后,遗体直接投入江河湖海,让水里的微生物进行生物分解,这样最省事,也不占用土地,不过对水生态肯定有影响。目前大多数中国人都接受不了这个,因为没有一个可以祭拜的地方。

还有更神奇的,就是把骨灰与陶土混在一起做成骨瓷花瓶或者是骨瓷餐具,这种目前只在国外出现过,有个老外把她奶奶的骨灰就制作成了花盆和茶杯,早上喝杯牛奶是用奶奶装的,这你受得了吗?很多中国人肯定受不了,祖先离自己太近了也不好。

其实,如何处理遗体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如何安排处理后的骨灰或者骸骨。目前来看只有两种比较适合,就是树葬和海葬。

中国人提出的海葬方式是先把遗体烧成骨灰,然后撒入大海,目前在国内有几个沿海城市试点。

比如今年11月29日,潮州市在市殡仪馆举办“2024年先人骨灰海葬(树)葬”活动,共有276位先人的骨灰被埋至树林或撒向大海。这次活动的主题为“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潮州市从2011年就开始举办这个活动,每年都有逝者家属参加。潮州市是把海葬和树葬结合到一块的,因此能接受的人比较多。而大连市也在积极宣传骨灰海葬,还制定了相关标准,不过相比而言,大连的海葬参与人数就少了一些,只有几十人。

海葬对于内地的人操作起来会很麻烦,价格也不便宜,海边城市可以这样做。对内陆城市来说,树葬是最环保经济的方式了。

实际上,树葬在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时期秦穆公骂蹇叔就有一句名言,“中寿,尔墓之木拱矣!”翻译一下就是,“你这个老家伙,要是50岁死,你的坟头树都有一抱粗了。”在东周以前,夏商周不论是平民还是王公贵族,下葬都不起坟堆的,一般就是在上面种一棵树,而西周王室更绝,不树不封,连树都不种。老祖宗这种简朴的丧葬方式,后人应该学一学。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