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益亦作伯翳(前?--约前1973年),《尚书》称益,《史记》称大费、柏翳,又称伯翳,《世本》、《汉书》称化益、伯益。“少昊之后伯益也”《国语。郑语》。
相传伯益是黄帝的第四代子孙,且舜时伯益与大禹同朝为官,因善于狩猎与畜牧,被佥推为九官之一的虞官,负责治理山泽,管理上下草木鸟兽,并佐舜调驯鸟兽。由于他在长期狩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鸟兽语言和习性,鸟兽多被其驯服,因而在畜牧方面功绩卓著,又始食于嬴,被舜赐姓嬴氏,作为东夷少昊部落嬴姓的继承人,并赐给其封土,其势力范围位于山东省日照地区。

《史记秦本纪》“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赢。”’《秦始皇本纪》“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尝有勋于唐虞之际,受土赐姓”。
作为卫冕之王的伯益,笔者认为其性格上有些教条主义和本位思维,据称从他选为带头大哥时,便有意想学学他们的前辈尧舜在登基之前搞一把“三请三让”的戏份。于是,其在登基之前,便有样学样的跑到了箕山之阳躲起来了,等着别人来“三顾茅庐”。

然而,伯益的想法过于天真,他以为有了大禹的临终指定继承人的遗嘱天下从此就是自己的了。但是,令他万万没想到,时代变了,年轻一辈的诸侯们对他这个带头大哥远远没有想象之中那么虔诚,一些极不耐烦的诸侯们不光没有“你牵着马,我挑着担”地跑到箕山去觐见伯益陪他演戏,反而都跑到夏启那里去表忠心了。
伯益也看到了百姓对夏启的拥戴,看到了自己所处位置的不稳定。帝禹三年丧服完毕以后,伯益就将天下让给帝禹的儿子夏启,自己避居到箕山的南面去了,并成为了夏王启的卿士,地位只在夏王启一人以下,直到夏启六年时,病死,享年一百多岁,时夏王朝给予其隆重的祭祀。
伯益生活的龙山文化末期,是华夏进入文明快车道的前夜。时势造就英雄,伯益凭借超乎常人的智慧,做出了诸多惠及人类的创举,凭借着东夷族与苗蛮部落之间的微妙关系,其一生中曾多次深入古鄂州之地。

有史料记载的事件就有三次,第一次是尧舜时期,大禹在治理洪水过程中,当时古鄂州之地长江中游一带的“三苗”部落也参与了治水工程,同样作为舜臣的伯益是一直跟随大禹治水的,在治水的同时其将在古鄂州之地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的素材,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部历史居著里面南方长江沿线的奇闻趣事占了绝大部分。
西汉刘歆《山海经表》:“ 已定《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上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记闻作《山海经》” 。东汉赵晔《越王无余外传》:“(禹)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虽然,伯益跟随大禹一起完成了治水的伟业。但是,治水成功以后,各氏族、部落都得以论功行赏,三苗部落因为不受大禹待见因而未受封赏,三苗因此又不服而反叛。
这就有了伯益第二次到古鄂州之地的史料记载,民间野史当时古鄂州之地的三苗是势力很大的部落联盟,异常活跃,不服从舜帝集团的教令,且常常对其进行挑衅威胁,舜帝便有意派大禹率军前往古鄂州之地对当地的先民进行征伐。
虽然,大禹受命征伐三苗,且还派了有人面鸟身的大神来辅佐。但是,经过三十多天的艰苦战斗,没能征服古鄂州之地的苗民。《墨子·非攻》云:“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高阳乃命禹与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扼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
这时,一起随军参与对古鄂州作战的伯益见武力屈服不了古鄂州之地的先民们,担心持久战会过度消耗华夏部落实力。于是,其便找到大禹商量说道:“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诚感神,矧兹有苗。”
意思是说,对既然武力解决不了问题,那就对三苗大施文教,比如按照他们官职地位分配饮食,这样人民没有挨饿的;按照经济规律来发展生产,会让国家越来越富有;人们按照天命来生活,遵循自然规律,这样人民没有夭折的。实施这样的政策,四方的国家都归顺。
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现出远见卓识。果然不其然,在伯益恩威并举,德武相济的策略下,七十天后受到感化后古鄂州之地的苗民自己前来俯首称臣。最终“禹乃克三苗而神民不违”《尚书·大禹谟》。
第三次是大禹继承舜的王位之后,古鄂州之地的三苗对于禹作华夏部落联盟领袖持有异议,于是再次起兵向禹所在的华夏文明发动了进攻。
此时,禹为了对外树立自己的威信,也为了进一步扩大统治区域,统一长江流域,决心对三苗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兼并战争。

据称当时禹率领约5000人的主力队伍出发南下,沿途又联合了当地的一些氏族、部落的兵力,直抵三苗活动的根据地——江汉流域。《竹书纪年》有禹征三苗,“三苗将亡,天有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之记载。
禹征三苗,实际上是夏夷联军共同征伐三苗。实际上,五帝自颛顼以来干的最多最大的事是收拾古鄂州之地的九黎与三苗,要么跟他们玩命抢夺生存资源,要么是赶跑他们以绝后患,要么是把他们变为联盟成为争权夺霸的人力资源。
比如颛顼命祝融绝地天通从意识形态上将部分九黎(三苗)人的宗教信仰纳入中原的意识形态,尧、舜、禹征三苗、分北三苗、迁三苗于三危、修文德以服三苗,等等。然而,想要征服一个古老的部落氏国何尝容易,更何况还是一个联盟制的氏族部落,简直就是按下葫芦,浮起个芦子。
这一次大禹南侵,作为东夷族的首领伯益却没有像在舜帝时期一样要求文治古鄂州之地的先民们,反而成为了辅佐禹征三苗的最大功臣。三苗见禹率军前来征战,也驱军前来抵御。但禹所率领的军队,是有严格组织和经过“执干戚舞”训练的武装,不仅战斗力强,而且也有明确的目的。

人无信而不立!所以,战斗一开始,古鄂州之地三苗部落大首领先是被以伯益为首的东夷族人以熟识意图骗出了阵营,然后又被禹军中东夷族的神射手一招毙命给射死了。或许,此时作为储君的伯益有借夏族之手为自己日后登基坐大宝扫清障碍树立威信嫌疑。可,其毕竟还不是名正言顺上的君主,过于的操之过急反而会适得其反,最终是失去信任和支持。
三苗和东夷可谓是一衣带水,由于伯益利用两族群之间微妙关系设计杀死了古鄂州之地苗蛮大首领,但是其也因此把自己完美的人设给崩塌掉了而失去威信,以至于最后关键时刻雪亮眼睛的众诸侯部落临阵倒戈,把成王败寇的关键一票投给了夏启。
从此,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禅让制度亦被世袭制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