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骊姬乱晋,迫使有才能的晋国公子纷纷逃离,其中公子重耳去了狄国,公子夷吾去了梁国。
重耳与夷吾素有才名,晋国也有不少大臣愿意追随两人。
而故事在晋献公去世后发生转折。
晋献公也知道在自己离世后晋国肯定会有大乱,但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一直以来他都明白骊姬在自己身边哭了一辈子,只是为了帮其幼子奚齐夺王位,所以他问骊姬在自己死后是否愿意真正为自己流泪。
之后晋献公立奚齐为王,并安排大臣旬息辅佐。
晋献公死后,晋国果然大乱,骊姬、奚齐相继被杀。
而一直谋图东进的秦国则开始虎视眈眈,秦穆公想要趁此机会攻打晋国,但大臣百里奚不同意。因为此时的秦国国力还不够,且西方戎族随时可能来犯。
为了能进一步控制晋国局势,百里奚提议秦穆公帮助公子重耳继承王位,而秦穆公的妻子、来自于晋国的伯姬也希望如此;不过公子挚则认为晋国不应该太强,辅佐夷吾反而对秦国更有利。
为此,秦穆公安排公子挚去考察重耳与夷吾两位公子。
重耳明白靠秦国上位的话将来会受到掣肘,所以他以重孝的原因拒绝了;而公子夷吾听到了哥哥重耳拒绝,果断以割让河西五城的代价希望秦国帮自己上位。
在利益面前,人性就会暴露各种问题,夷吾也从此开始走上了一条斜路。
夷吾成功上位后,成为了晋惠公,但是他却食言给秦国河西五城。
晋惠公自认为与秦穆公平起平坐,并不把他放在眼里。
要知道春秋时期不同于现代,那会诚信还是衡量一个君王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准。
晋惠公让大臣邳郑跟秦穆公说明情况,邳郑一直是支持重耳的,晋惠公的失信更是让他大失所望,于是他建议秦穆公发兵废除晋惠公,立重耳为王。
秦穆公大失所望,但他并没有起兵伐晋的打算,而邳郑回国后也遭遇了杀身之祸。
几年后,晋国遭遇天灾,民不聊生,晋惠公安排大臣庆郑去向秦国借粮。
公子挚质问晋惠公无信,庆郑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出了此番借粮的两大美德。
第一个是相信秦国国君胸怀大度、不计前嫌的诚信之德;第二个是晋惠公不顾羞惭、为民请粮的爱民之德。
那是一个讲究诚信的时代,所以才有了说客的用武之地,后来苏秦、张仪能够干成大事正是赖此而已,秦穆公同意了借给晋国粮食。
不过几年后,秦国遭遇旱灾时向晋国借粮。而晋惠公再次大秀智商,他不仅拒绝了借粮,还趁机发兵攻打秦国,主打的就是“趁你病,要你命。”
晋惠公的无耻让秦穆公终于有了出师之名,面对晋军的侵犯,秦兵奋起反击,三战三捷,最后秦晋双方在韩原进行最后的决战。
这里有个细节,就是在打战前,晋国阵营有一个黑衣占卜官进行卜卦。这个细节很好的反应了那个时代,大事前必要卜卦。
占卜官算出秦国会有西方救援,而后秦晋交战,双方打得难分难解时,一伙西方骑兵出现帮助秦国,最后晋国大败,晋惠公被捕。
面对失信的晋惠公,秦穆公决定要将他祭天。
晋惠公是秦国夫人伯姬的哥哥,得知秦穆公要用其祭天后,伯姬令后宫众人穿上白衣为自己戴孝。
当初伯姬与秦穆公成就了“秦晋之好”,而她一直致力于让秦晋保持关系融洽。
伯姬站在了祭台上,宣称只要烧死晋惠公,自己也会自焚而亡。
秦穆公称晋惠公失信之事,但是伯姬称当初自己是希望秦穆公扶持有威望的重耳,而秦穆公为了自身的利益扶持夷吾有了今天的结局。
秦穆公感叹自己苦等多年的东进,却被妻子阻挠了。他终于答应了伯姬,将晋惠公以贵宾接待。
晋惠公想要见妹妹,但被伯姬拒绝了,他以为自己此生再也无法回到晋国了。
不过在伯姬的劝说下,秦国同意晋惠公以太子为质子而换得回国的机会,于是他回国后毫不犹豫就把太子送到秦国,并把大臣庆郑杀死了。
晋惠公畏惧于重耳的威信,整天坐立不安,于是安排手下前去刺杀重耳。
而晋国也在他的统治下,国力开始衰弱。
这是《东周列国志.春秋篇》第十二集的内容,晋惠公在流落他国时,还是一名仁义重信的公子。
但是在权力的熏陶下,逐渐成为了一个失信、寡耻、自信、无赖的混子君王。
正如网友调侃,穷才让自己品行端正。所以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几十年前我们的生活过得一般但却很快乐,而如今看似生活水平提高了却过得十分痛苦。
因为所谓的富裕,把良心消磨掉了,人性也开始向下兼容,逐渐接近兽性。
但是人类走向这一步,不正是自取灭亡吗?
希望有钱人,可以还社会一个公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