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立春,有3个不一般之处!牢记立春3不做,好运一整年

青丝评文化 2023-02-22 17:02:16

立春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之一,作为二十四节气的开端,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古时候,无论是天子还是庶民,都会在立春这天进行非常重要的活动。

《礼记·月令》中说“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于朝。命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递行,毋有不当。”,大意是说立春当天,天子亲率朝臣前往东郊举行活动,《续汉书·祭祀志》里记载了汉代对这项重大活动的传承:“立眷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旗服饰皆青,歌《青阳》,八佾舞《云翘》之舞。”活动结束回朝之后,天子还要赏赐群臣。

足见古人对立春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虽然如今不再流行立春的庆祝活动,但其深邃的文化内涵依旧让人回味无穷,尤其是今年的立春与往年的三个不同之处,足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今年“春打五九尾”

“五九”是我们家喻户晓的“数九歌”,是古人计算冬季气候变化的宝贵经验,即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个阶段,至九九八十一天后结束。而立春便位于其中,通常的立春都是在“六九”的第一天,即俗语中常说的“六九头”。而今年的立春是农历正月十四,正值五九的最后一天,而过去几十年中只有2011年和2012年的立春在“五九尾”,所以这个与往年立春的不同之处是较为少见的。

二,今年是双春年

顾名思义,“双春年”即一年中有两个立春。这种不寻常的现象在古代时常被赋予迷信的成分,实际上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中国纪年历法中的独特现象,是阴历和阳历“置正"造成的。我们的历法结合了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周期,根据太阳公转规律周期制定的阳历为365天,根据月亮盈亏周期制定的阴历只有354天,为了解决这11天的偏差,古人便发明“闰月”的说法来解决这个时间差的问题,“双春年”也因此而产生。

“双春年”仅从名字上看便是一个喜庆的日子,古代百姓将“双春年”视为吉祥的预兆,俗语“一年打两春,黄土变成金”便是这种观念的生动体现。在他们看来,“双春年”意味着五谷丰登,是丰收的好兆头。而今年也恰逢难遇的“双春年”,老人们每每谈起都洋溢着喜悦。

三,今年是晚立春

“早立春”、“晚立春”的说法在民间家喻户晓,但判断标准却历来不一。有按立春当天交节的时间划分的,如将当天中午十二点之前视为早,而十二点之后则视为晚。也有按农历月份的早晚来划分的,出现在当月的上半月则视为早,下半月则视为晚。古人观察发现,早立春和晚立春的气温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前者意味着春天的气候偏凉,后者意味着春天的气温偏热,即俗语所说的“早立春凉飕飕,晚立春热死牛”。这对旧时百姓的农耕生产也有影响,俗语“立春要早,立秋应晚”便是其体现之一。

我们的传统节日里最为常见便是各种忌讳,而作为节气开端的立春自然也不例外,古人通常在立春这天不吃稀饭、不洗头、不理发。在他们看来,稀饭中水多米少的稀薄状态在“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时候出现讨不到“美满丰收”的好兆头。而洗头和理发的忌讳与春节初不倒垃圾的习俗一样,是为了在春天“开始”的时候留住好运和财运。

总的来说,这些“不一般”和各种忌讳都是古时候人们生活风貌的生动体现,它们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民众的普遍愿景,又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底蕴。从某种意义上说,立春这个节日不仅代表着一个重要的民俗活动,而且还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载体,它承载着我们对传统文化延续传承的期待。

0 阅读:0

青丝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