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于2004年加入《公约》。缔约国成员选举的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根据各国申报,确定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中国建立国家和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
截至2024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44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2008年:4项
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
2009年:26项
中国篆刻、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书法、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端午节、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妈祖信俗、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南音、热贡艺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西安鼓乐、粤剧、花儿、玛纳斯、格萨(斯)尔、侗族大歌、藏戏、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2010年:5项
中医针灸、京剧、麦西热甫、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
京剧
2011年:2项
中国皮影戏、赫哲族伊玛堪。
2012年:1项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2013年:1项
中国珠算。
2016年:1项
二十四节气。
2018年:1项
藏医药浴法。
2020年:2项
太极拳、送王船。
2022年:1项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2024年:1项
春节。
这10项非遗最中国,是中国独有的,最能代表中国。
1.昆曲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六百多年来,昆曲从剧本到声腔、表演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
2.中国书法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源泉,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源泉,只有中国人能够运用毛笔写出漂亮的中国字。
中国书法历经3000多年,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东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
3.中国剪纸中国剪纸是全民性的艺术。
剪纸,又名刻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中国剪纸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
4.中医针灸针灸是传统中医的一种医疗手段。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刺入患者身体某一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5.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老的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发明的。
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将文字反书在字胚上,用刻刀刻出凸起的阳文字,制成一个个泥活字。将泥活字自然晾干后烧制,取出存放于按照“韵部检字法”分类的木格子中。在使用活字印刷术时,用松脂混合物冷却固定住活泥字后,然后在均匀刷墨印刷。
活字印刷术,一笔一捺写反字,一刻一划是功夫。
6.中国皮影戏中国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皮影艺人伴随音乐和演唱,在幕后用木杆操控影偶进行表演,通过光线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创造出动态的形象。
世界皮影看中国,中国皮影看陕西。陕西的皮影历史悠久、雕刻精美,在全国享有盛誉。
7.珠算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是中国古代众多的科技发明之一。珠算文化涵盖了与珠算相关的数学科学、数学教育、应用技术及智能开发等内容,在文学、历史、音乐、美术等相关文化领域也有一定的作用。珠算适用面广,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8.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9.太极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
太极的阴阳、虚实、刚柔、上下、奇偶、内外、左右等都是事物的一体两面。
太极拳来源于道家思想,最高层技法为“刚柔相济”。太极拳为内家拳,以松、静、柔为特点,借力打力,顺其自然。
10.春节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大多数民族的共同节日。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春节既是阖家团圆的时刻,又是辞旧迎新的节点,春节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