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庙头村,“钉子户”清退行动今日起启动!
近日,庙头之家公众号发布一则重磅通知:3月26日至29日,将对庙头旧改范围内集体土地使用权回收事项进行表决。
也就是说,如果表决通过,原来不同意拆的“钉子户”用地,将被强制收回村集体!
这场持续四天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回收表决,被村民称为"命运之战"。伴随着法律利剑出鞘,一场关于城市更新与个体利益的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

现场工作人员透露,首日到场率超85%,创下近年村民议事纪录。
这场表决背后是已签约村民长达半年的"集体声讨",背后表达的声音是,大部分村民已经等的不耐烦了。
去年9月,一封由超90%村民联名的公开信直指留守户:"因28户未签约,600多户回迁房被迫停工!"
如今,随着《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正式实施,法律赋予村集体更强话语权——若表决通过,参照天河冼村经验,半年内可完成司法腾退。
关于签约率要达到多少才能实施表决?
根据广州住建局发布的《广州市城市更新条例(征求意见稿)》中有明确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拒不交回土地使用权的,在旧村庄更新改造项目拆迁安置补偿协议签订人数到达95%的情况下,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留守户可申请行政复议。
一旦表决达到门槛,留给留守户的时间就不多了。

站在南海神庙前眺望,庙头村犹如镶嵌在历史与现代间的琥珀。
这座承载海上丝绸之路记忆的古村,拥有13处文保单位、4棵千年古榕,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
然而斑驳的握手楼、拥堵的村道,让"文旅名片"渐失光彩。
规划蓝图显示,改造后这里将崛起文化总部中心,串联海事博物馆、外贸博物馆,打造"海丝文化走廊"。
交通配套更是大手笔:新增6条道路直通地铁5/13号线,600个公共停车位破解景区停车难。村民指着规划图说:"孙子将来能读新建的完全中学,这比多要补偿金实在。"

庙头村的困局折射出中国旧改的普遍难题。
2024年实施的《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明确:签约率达95%即可启动法律程序,这为"少数绑架多数"划下红线。法律界人士指出,该条例创新性将"社会公共利益"作为核心依据,近三年广州已有11个旧改项目通过司法途径破解僵局。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并非"一刀切"。
条例规定需对留守户"适当补偿",庙头村方案显示,未签约户仍可享受与签约户同等面积回迁房,但需自行承担过渡期租金。
这种"保底不保利"的设计,既守住公平底线,又杜绝"坐地起价"。

在首开区工地,塔吊林立中已见楼宇雏形。
609套回迁房完成摇珠分配,79-105㎡的8种户型满足不同家庭需求。
项目负责人透露,随着法律障碍清除,二期工程将同步启动古码头修复,在13米深的地下空间建造"海丝文化遗址展厅"。
这种"拆建与保护并行"的模式,或成历史街区改造新范式。

结语
庙头村的蝶变,不仅是钢筋水泥的重组,更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当法律程序消解漫天要价的空间,当集体意志找到合法表达路径,"钉子户"困局终将迎刃而解。
这场持续六年的旧改拉锯战警示我们:城市更新不能止于经济账,更需算好民心账、文化账。千年古村的新生,正为全国城中村改造书写"广州样本"。
少数村民有故土恋旧情结可以理解,但是极少数人的个人意愿不能无限期的阻挡城市的发展。
过更好更有品质的生活,对谁都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