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炊事班的普通士兵,却32天击杀214敌军,创下志愿军狙击神话

事实小猪猪 2024-11-25 10:49:17

每当提起抗美援朝,总能让人热血沸腾。而在这场震惊世界的战争中,一名普通的炊事员小兵,居然在朝鲜战场上创下了狙杀纪录的神话。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用的仅仅是一把苏联老式步枪“莫辛-纳甘”。

这位英雄,就是志愿军张桃芳,一个普通的江苏小伙子,他的枪上既没有装瞄准镜,也没有高端装备,用442发子弹,精准击毙214名敌人,荣立特等功。听起来是不是很难以置信?但这件事真实发生过,还被记录在战史中。

1951 年,年仅 20 岁的张桃芳踊跃报名加入志愿军。他籍贯江苏兴化,出身于普通佃农家庭。因为家里穷,他从小就没上过几天学,自幼便跟着爷爷上山打猎,用土枪打鸟。生活的艰辛练就了他一身的韧劲。

而这样一个看似有“天赋”的人,刚上战场就摔了个大跟头。到朝鲜战场后,他参加了第一次打靶训练,当时用的是苏制步枪。因为不熟悉新枪,加上刚刚结束急行军身体疲惫,他连打三发,全是零环。

气得连长直呼:“你吃了三个大烧饼吧!”当场就把他调去了炊事班。张桃芳一度觉得丢脸,连跟战友说话都抬不起头。可谁能想到,那个被骂得灰头土脸的小伙子,后来成为了“冷枪之王”。

炊事班的日子没过多久,张桃芳开始暗暗较劲,他觉得不能因为一次失误就被看扁了。他偷偷拿着沙袋练臂力,还经常用空枪瞄准树枝、石头练习稳准狠。慢慢地,他发现了一个诀窍:瞄准时心态很重要,越是着急,越容易打偏。

历经数月的苦训,他终于开始崭露头角,成为了连队里的“神枪手”。最后一次考核时,他不仅能精准击中固定目标,还能一枪打下飞过的鸟。那个时候的张桃芳已经“升级”为炊事班里的传奇人物,连长也重新把他调回了战斗岗位。

1953年1月,抗美援朝进入相持阶段,敌我双方开始打“冷枪冷炮”战术。志愿军用精准射击消耗敌军有生力量,而张桃芳在这次行动中崭露头角。

当时他的任务是狙击敌军士兵。第一次执行任务,他趴在阵地前的土坡上,瞄准一个敌军士兵。可惜,由于紧张加上距离不熟,他连开几枪都没打中,还暴露了位置,差点被敌人炮火炸死。

事后张桃芳总结了失败的教训,请教老狙击手,学会了根据敌人动作预判射击角度。一个月后,张桃芳的成绩突飞猛进,成为连队里击杀数最多的士兵之一。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在冷枪行动里的杰出表现。在一次战斗中,他趴在阵地上连续潜伏了5个小时,等待敌人出现。敌人刚露了个头,他就一枪让敌人命丧黄泉。就这样,短短18天的,他凭借 225 颗子弹,精准击毙了 70 个敌人。

别看数字简单,但张桃芳的每一枪都来之不易。每次射击前,他都会再三确认目标,精心计算距离,细致调整角度,确保万无一失,以达最佳射击效果。凭着这种认真的态度,他手齿“莫辛-纳甘”击毙了一个在800米外活动的敌军士兵,这一枪让连队的战士们惊呆了。

1953年的朝鲜战场依旧是焦灼的局面,敌军仗着火力优势,经常明目张胆地在志愿军阵地前晒太阳、打扑克,完全不把志愿军放在眼里。冷枪冷炮行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张桃芳很快成为这场战斗中的顶梁柱。

在一场13天的战斗中,他打出了堪称神级的战绩——用212颗子弹击毙了140名敌人,平均每三颗子弹就能带走两条生命。这样的精准度,让敌军闻风丧胆。有人甚至在地堡上写下“张桃芳,请别开枪”的标语,试图借此消解恐惧。

他利用“假动作”迷惑敌人,将对手的优势转化为自己的胜机。在一次战斗中,敌军派出一名狙击手,妄图对张桃芳进行伏击。那名敌军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M2重机枪和瞄准镜,火力远远优于张桃芳手中的“莫辛-纳甘”。

张桃芳在观察敌人射击点后,迅速计算出对方的方位。他故意从掩体中跳出,假装中弹摔倒,吸引敌人暴露位置。对方以为得手,放松了警惕,露出脑袋查看战果。就在此时,张桃芳敏锐地抓住时机,果断开枪,敌人瞬间爆头。对方连反击的机会都没有,就被送回了“老家”。

张桃芳的赫赫战功传到了军长皮定均的耳朵里,不过他对这位年轻战士的表现却持保留态度。皮定均命令参谋带着一双皮暖靴亲自到前线查证,如果战绩属实,就把靴子送给张桃芳,否则将处分他的连长。

为了让军长心服口服,张桃芳邀请参谋到阵地上观看他的实战表现。他在拂晓时分登上狙击台,不到一小时内,用三颗子弹精准击毙了三名敌人。参谋当场将靴子送给了他,并将这一“直播”战果上报军部。皮定均得知后,不仅对张桃芳刮目相看,还称他为“活着的传奇”。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张桃芳以442颗子弹击毙214名敌人的战绩,被授予特等功和二级英雄称号。有人问他:“你怎么能打得这么准?”他只是憨憨地笑着说:“因为我得让每一颗子弹都值回票价。”

0 阅读:12
事实小猪猪

事实小猪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