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暑,俗语说“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为什么怕?准吗?

青丝评文化 2023-07-24 18:28:02

“小暑”和“大暑”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关键时刻。每一年,随着季节的换替,“小暑”节气的到来宣示着天气开始转热,标志着夏天的初现。在这个时期,气温渐高,人们开始搬出夏季的凉席和扇子,准备迎接夏季的到来。紧随其后的就是“大暑”。词意上,“大暑”是天气炎热至极的意思,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阳光最为猛烈,气温最高,酷暑难挡。这一节气通常在公历的7月22日—24日之间交节,由于其恰好在“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所以历来被认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节气在民间最生动的体现莫过于各种妙趣横生的俗语,“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便是其中之一。

“小暑”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通常被视为夏季的开始。这个时期气温逐渐升高,日照时间长,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此时的农作物对雨水的需求比较大。然而,由于小暑期间海洋性气候影响强烈,高温潮湿,降雨多且集中,这样频繁而集中的降雨,很可能导致洪涝灾害、山洪暴发、河流水位上涨等现象。

古人经过长年累月的观察,发现在小暑节气前后十天左右,如果出现东风,往往就会伴随着极端天气现象,如台风。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大气环流特征变化明显,海洋上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容易形成台风并带来严重的风暴。如果出现东风,则增加了台风登陆的可能性。

对于古代百姓来说,天气变化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计。农作物的生长、收获,甚至日常工作,都与季节、气温和降水紧密相连。对他们而言,像台风这样的自然灾害是令人极度恐惧的。台风带来的大量雨水,不但会导致农田积水,而且可能会冲毁已经种植的农作物。此外,台风过后的湿气重,也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比如会促使病虫害发生,并且受损的农田复耕需要更长的时间,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古代百姓的生计。因此,古人通过风占让百姓对于像台风这样的自然灾害有了提早应对的机会。

而同样的在大暑节气前后这十天内,如果天上出现了大片的红霞,那么接下来很可能就会有台风要来 ,会带来严重的大风、洪涝等灾害,危害农业生产。

俗语虽然具有一定地域性的,并不是在全国都适用的 ,但小暑节气前后十天刮东风,或者是大暑节气出现了红霞就要引起重视了,及时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做好准备 。实际上,这些经验之谈在当时没有专业的科学解释,但在如今的科学验证下是具有一定的道理。今年大暑前后有没有刮东风可能大家并不在意,但台风确实是来了,比如今年的4号台风“泰利“真的是在小暑节气这个时间段,而5号台风“杜苏芮”也在大暑当天成功生成,并将于7月24日夜间开始登陆我国东南部海区。

古代的农谚,是农耕文明的先祖们凭借对大自然规律的深入观察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以概括、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正是由于这些农谚基于历史的长期观测和经验的总结,因此它们对于预测天气、指导农作的价值是显著的。

尤其在小暑与大暑节气之际,对于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对于农耕为主的古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可以在各地发现许多关于此期间气候的农谚或俗语,比如“夜起东南风,下雨就不轻”和“东风刮得急,就要披蓑衣”等。这些谚语都在强调一个相同的观点,那就是在双暑节气时期,一旦出现东风或红霞,往往会带来大量的雨水。这是以古人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依据,对于天气变化的敏感把握。这些俗语的传承和延续,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警惕可能出现的洪灾。

0 阅读:18

青丝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