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破五节的传统与祈愿》
民间谚语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寿面。
“大年初五财神至到,喜禄春风进万家。”,正月初五是迎财神的吉祥日子,老一辈人常会称这天为“破五节”,破的意思是打破和破除,也就是说在春节前几日不能摔碎东西、不争吵、只能说吉利话、不倒污水等诸多禁忌等过了初五这日就能全部破除了,不必再小心翼翼的行事说话了。
在我国各地,春节的氛围浓郁而热烈,一直从正月初一延续到正月十五,每一天都承载着独特的意义和期待。大年初五,这个被称为破五节的日子,更是有着丰富的风俗和禁忌。
清晨,公鸡的啼鸣打破了村庄的宁静。家家户户早早地起身,准备迎接这特殊的一天。
按照传统,大年初五要迎财神。一家之主会在堂屋的正中央,恭敬地摆上供品,点燃香烛,虔诚地祈求财神降临,保佑新的一年财运亨通。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财神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勤劳与善良的回报。
送五穷也是这一天的重要习俗。人们拿着扫帚,从屋内开始,将垃圾和晦气一同扫出家门,寓意着把贫穷、困苦、疾病、灾祸和不祥之气统统送走,让生活充满希望和美好。孩子们跟在大人身后,蹦蹦跳跳地帮忙,虽然力气不大,但那份热情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却溢于言表。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节日之一。
“破五”,五居中,是阴阳交错,“破”什么呢?旧时,按北方旧俗,初一到初四有很多禁忌,如家里不得用生米做饭、妇女不能动针线、不允许搞卫生、不能打碎东西等。在过了初五之后,这些禁忌即告解除,故而称此日为“破五”。
厨房里,传来阵阵香气,那是一家人正在包饺子。饺子形如元宝,大年初五吃饺子,寓意着能把财富牢牢地包在里面。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包着饺子,一边唠着家常,欢声笑语回荡在农舍。馅料的丰富多样,也象征着生活的丰富多彩。
初五这天,有些地方饺子里还要包上硬币、蜜枣、红糖等,寓意发财、好运早来、甜蜜和美。
而在禁忌方面,大年初五不洗衣服,是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洗衣服会洗掉财运;不熬夜,是为了保证新的一年有充足的精力去奋斗;不串门拜年,则是为了避免将晦气带到别人家。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还会忌讳在这一天串亲访友,也不准串门,说是走亲会把晦气带到别人家。
关于正月初五的习俗、食俗还是有很多的,像西北地区的人们会做各种各样的搅团来吃,也有的地方会吃发菜、吃年糕或是吃发糕都是为了讨个好彩头,事业步步高升,年年发财。另外,有的人家会按照传统在除夕至初四期间不打扫卫生、不扔垃圾,怕把家中的财运扫出去,而等到了初五这天限制就解除了,就可以彻底清扫一遍了,干干净净的将财神接近家中。
在我国,这些风俗和禁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人们相信,只要遵守这些传统,新的一年就一定会顺利、平安、富足。
午后,阳光洒在金黄色的麦田上,微风轻拂。打扫完卫生的人们走出家门,在田间小路上漫步,感受着大地的温暖和生机。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傍晚,夕阳的余晖给整个村庄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巾。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品尝着美味的饺子,分享着一天的喜悦。在这温馨的时刻,破五节的意义更加深刻,它让人们在传承中找到了归属,在祈愿中充满了力量,向着新的一年勇敢前行。
旧时,初一到初五民间有很多迷信禁忌,在过了初五之后,这些禁忌即告解除,故称“破五”。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避邪免灾的同时,把“晦气”“穷气”“霉气”从家中赶走。
初五各种禁忌的解除,也代表着春节期间最重要的几日就要过完了,一切都会恢复如常,街上的商铺要开市营业,大人们也都要重返工作岗位了。不过,正月初五虽是“破五”,但这天还是有着很多传统习俗、忌讳的,最好要记的,尊重谨记老传统,接福纳祥,万事皆顺遂。
这些都是民间流传的风俗和禁忌, 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很多古时候传下来的禁忌都逐渐被人们淡忘了,如果过年没有这些禁忌,可能还真缺少了过年的气氛。禁忌种种,叫人担着点心,神经有那么一点紧张,却又能给人一丝希望,盼望着新的一年里有一个新变化~不过有些习俗早已过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难得春节共聚过年,对此已经淡化许多。不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多了解一些没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