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收期籽粒脱落,桐油粘杆采收,双季损失对比,香叶成熟度判断标准
在农田里,农作物的采收可是个让人头疼又至关重要的环节。就说那种籽粒到了采收期就老是脱落的作物吧,你想象一下,在华北平原上一片广阔的农场里,玉米长得密密麻麻的。有个姓李的大爷,在这里种了十来亩玉米。每年到了玉米快熟的时候,他就成天盯着地里看,心里那叫一个着急上火。到了下午两三点,太阳晒得正厉害,玉米的籽粒就开始噼里啪啦地往地上掉。李大爷弯着腰,在地里一棵一棵地检查,发现不少玉米棒子都有掉粒的情况。他皱着眉头,心里想着:“这掉一粒就是少一点收成啊,一个月下来,说不定就少了几百块钱的收入。”
还有在华南一些山区里的稻田,那地形是弯弯曲曲的梯田。种的是一种比较冷门的水稻品种,叫红糯米。有个年轻的阿强回乡包了几亩地种红糯米。红糯米的收获时间也很关键,差不多就一两周内要采收完。阿强为了采收的事儿,提前准备好了工具。采收当天,他叫上村里几个兄弟一起来帮忙。可到地里才发现,红糯米成熟的时候,有些稻穗上粘得紧紧的,脱粒不是那么顺利。七天的时间里,大家只能一棵一棵稻子地掰下来,再慢慢脱粒,效率特别低,而且因为耗时久,还出现了不少脱粒不完整的情况,导致收获量比预期少了一成左右。
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差异可真是太大了。在海南一些热带地区的芒果园里,芒果的采收也得讲究时机。有个芒果园在采收季,因为连续下了三天的小雨,芒果的果皮变得有些黏糊。原本在平常,芒果脱落后,果农可以很轻松地把果实收集起来。可是下了雨之后,芒果掉到地上沾了泥巴,果皮还容易被压坏,一天之内,如果不清运走,就会氧化发黑,影响售卖。果农们只能加快手上的动作,在泥泞的果园里抢收芒果,累得腰酸背痛的。
而像那种桐油树,采收方式的差异对产量和后续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河南的一些平原农村,有农民种植了几亩桐油树准备采收。桐油粘杆采收的时候,得特别小心。如果不按照正确的方法,桐油就容易粘在杆子上留不下来,造成浪费。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说,他在采收桐油的时候,会先把树木用绳子稍微固定一下,然后用专门的工具从树干底部往上刮,每刮完一块区域,就得紧接着收集桐油,前后差不多十五天的采收时间,每天都得全神贯注,一不留神就前功尽弃,损失不少。
说到香叶的成熟度判断,这也是一门学问。香叶也就是月桂树的叶子。在云南的一个小山村,有个种香叶的老杨。老杨种了几亩香叶,他总结出了判断香叶成熟度的一个小窍门。他说,如果香叶的叶子用手捏起来有点硬,而且颜色还是那种比较透亮的深绿色,就说明还没完全成熟。等过了一个月左右,香叶的颜色会变得有些深黄,而且拿手捏的时候有点软乎乎的,就差不多成熟了。但是不同地方种植的香叶,因为气候和土壤的差异,成熟时间也会不太一样。比如在福建的山区,和云南的气候差异较大,香叶的成熟时间可能就相差半个月。
再看看不同绿植品种之间的对比,比如说在西北的山区里,有一种冷门的野生菌类叫鸡油菌。和常见的香菇相比,鸡油菌采收的时候就更讲究时机。香菇在菌盖已经撑开,边缘微微内卷,菌褶变成白色的时候就可以采收了。可鸡油菌呢,要在菌柄挺直,菌盖刚刚从地下冒出来一点,露出那种淡淡的黄色,就得赶紧采收。要是晚一天,鸡油菌的口感和品质就会大打折扣,和香菇的生长周期与采收时机的把控上,就有这么大的不同。
还有在北方的一些温室大棚里,种植着一种冷门的花卉叫鹤望兰。和普通的花卉相比,鹤望兰的采摘也很特殊。普通花卉可能开花后就可以采了,但是鹤望兰要等花朵的颜色变得特别鲜艳,花蕊都完全展开的时候才可以采。比如说在辽宁的一个大棚里,种植户张大姐发现,如果提前采摘鹤望兰,花朵的水分和养分没充足,到消费者手里就容易枯萎。而等它完全盛开再采,又能多卖一些钱。不过这期间的时间把控很难,有时候差两天,花朵的品相就有差别。
不同的农作物,它们在采收和生长过程中的这些讲究太多了。各种作物的生长情况,还跟当地的地理情况密切相关。比如广西有些喀斯特地貌的山地里种植甘蔗,甘蔗的生长空间比平原地区的要窄小,采收也更不方便。
那我就想问大家,这么多样化的农作物,每一种都因为自身的特性、产地等因素有着不同的种植和采收要求,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种植或者采收的经历呢?或者有没有特别了解的一种农作物,它有没有那种容易被忽视,但是实则很关键的生长或者采收要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