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友情赞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睡前诗词故事 2024-07-13 21:39:08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均以文章和诗词著称,当时被并称为“初唐四杰”,排名为“王杨卢骆”,而杨炯对这个排名十分的不服气,曾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思是说,我杨炯排在卢照邻之前,觉得有些惭愧,但是把王勃排在前面,我是不服的。

那么,今天就来讲讲王勃的故事。又是一个天才的故事。

王勃大约出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他6岁的时候开始学写诗文,9岁的时候写了《汉书注·指瑕》十卷,当时的大学者也是中书侍郎的颜师古,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部长,兼任985大学历史系教授,为《汉书》作注,王勃就针对注中的问题,写下了《汉书注·指瑕》,翻译一下这个书名意思就是:“我给大教授颜师古的《汉书注》挑错儿”。17岁高中进士,被封为朝散郎,成为武则天第二个儿子沛王李贤的侍读。

一天,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斗鸡,场面一度激烈,难分高下。王勃为助兴,大笔一挥,写下了《檄英王鸡文》。这本来是一篇游戏文字,轻松幽默,但是它借用了非常严肃的战斗檄文文体。我们之前介绍骆宾王的时候讲过骆宾王写的檄文,檄文是干什么用的?是在发动战争的时候用的,所以这个文体很敏感。时任皇帝唐高宗自己年轻的时候就经历过兄弟斗争,他的父亲唐太宗那一代人,兄弟之间还发生过血腥的玄武门之变。所以唐高宗是非常在意家庭表面的和平的,他希望儿子能和睦,不能这么剑拔弩张的,还用檄文这种文体,还写什么檄斗鸡的文章。

唐高宗是越想越生气,大概怕教坏了儿子,于是就做了一个决定,把王勃逐出了沛王府。

王勃走出沛王府大门的那一年,应该才20岁左右,虽然离开了朝堂,但并不以为意,而是选择了一种超现代的消解方式,去蜀川旅游。这和我们现代人很像,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那就去散散心,去看看天高地阔,那就什么烦心事也没了。

在巴蜀的这段时光,王勃度过了人生中一段极为壮丽的时期。巴蜀的山水滋养了他,让他彻底走出了之前的人生低谷。所以后来当他要送友人去四川的时候,他是充满了一种壮行、鼓励之意的,他鼓励这个朋友要勇敢的走向那美丽的蜀川山水。

这首诗就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有人考证说杜少府是杜审言,也就是杜甫的祖父,要去蜀地任职,王勃相送,两个年轻人的离别,并没有什么伤感之意,王勃表现出了极为强烈的共情能力,他将彼此的身份视为是宦游之人。

唐代地方政府的品官,按照制度必须要回避在本籍贯任职,所以绝大多数的唐朝官员,他们从入仕开始就不在本乡任职,很多年少步入仕途的士子,注定奔波在他乡异县。

一句“同是宦游人”,就道尽了彼此的人生宿命。(咱这辈子啊~注定是奔波的状态,永远生活在异乡。)但是这一次要去的异乡是个好地方,王勃在开篇就描述了:“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刻理解。即便身处天涯海角,只要心中有知己,就感觉彼此相邻,这种情感超越了空间的限制。

而事实上,这两个豪迈的年轻人,他们内心的情感翻涌,他们的泪水早已打湿了他们的衣裳,他们互相安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不仅是一首送别诗,也是唐代文人宦游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唐代文人在外任职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友情、人生和仕途的深刻感悟。后面还会讲解不少的送别诗,但无论从诗词意境、感情色彩还是流传名句来说,王勃的这首诗都可以说是顶流的了。

多年之后,杜审言也写了一首诗,"独有宦游人,归思欲沾巾。"似乎在和王勃的诗相和。不过这首诗并不出名,并且也不是中小学必背诗词,所以就不做过多解释了。

0 阅读:3

睡前诗词故事

简介:睡前诗词故事,伴您带着诗香梦回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