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疯狂的理论,宇宙自然选择理论:宇宙是有目的的——制造黑洞

老胡懂点星 2025-04-02 15:06:40

宇宙不是为人类准备的。这是物理学近百年探索后越来越清晰的结论。

人类中心主义仍在顽强生长。就连在科学界,也体现在“人择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中:宇宙之所以是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无法存在来观察它。

听起来合理,实则循环论证。逻辑上站不住脚,物理上缺乏解释力。

宇宙绝大多数区域是死亡地带:真空、暗物质、黑暗能量和不可见的冷寂结构。生命能存在的地方,微乎其微。一个为生命“优化”的宇宙,不会是这个样子。

更具杀伤力的批判来自玻尔兹曼。19世纪末,他提出了一个反直觉的假设:在一个足够大的时间尺度里,宇宙中的任何结构都可能随机“热涨落”而来。那么,最可能出现的观察者,不是人类,而是一个短暂浮现的“大脑”——拥有虚假的记忆、意识和感知——然后迅速消散。

这就是“玻尔兹曼大脑”的概念。

一个完整宇宙,恒星、星系、引力常数、精细调谐……都需要极高的热力学代价。而一个孤立的大脑,只要一小片能量涨落就能实现,概率远远高于“整套宇宙”。

如果我们是玻尔兹曼大脑,整个人类知识、科学、历史,都是虚假的。

卡罗尔直接否定了这种可能性。他的理由非常物理:如果我们是随机波动出来的意识体,那我们的大脑内容也是随机的;我们无法信任知识;而如果无法信任知识,科学自我否定。

因此,任何允许玻尔兹曼大脑成为主流观察者的宇宙模型,必须是错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构建一个既避免人择原理陷阱,又能避开玻尔兹曼脑悖论的宇宙模型?

李·斯莫林在1990年代提出了一个激进的新框架:Cosmological Natural Selection(CNS),宇宙自然选择理论。

这套理论把宇宙当作繁殖系统。繁殖的方式是制造黑洞,每一个黑洞,都可能孕育一个“子宇宙”。黑洞不是坟墓,而是子宫。在这个框架下,宇宙的“成功标准”不是产生生命,而是产生最多的黑洞。繁殖力强的宇宙,其“基因”在黑洞中被复制、传递。

这听上去像是达尔文主义在天体尺度上的延伸。但它确实能解释许多困扰宇宙学的问题。

比如:为什么我们的宇宙如此大?为什么引力是吸引性的?为什么星体多是球形?为什么暗能量常数那么小?为什么宇宙的演化速度刚刚好,既没有迅速塌缩,也没有膨胀到粒子无法结合?

答案是:这些结构有利于黑洞的形成和分布。

黑洞的孕育需要时间、气体密度、结构复杂性。宇宙必须扩张到一定尺度,星系形成,恒星塌缩,才能制造出“高质量黑洞”。

我们的宇宙做到了。

而一些暗能量极高的宇宙,理论上可以真空涨落出大量“随机黑洞”,但这些黑洞不含“复制母体结构”的信息。它们不稳定,不可控,不具繁殖力。就像生物体随机生成DNA,生下来不是死胎就是畸形。

而CNS中的黑洞,是有“基因”的。

黑洞之间看似相同——质量、电荷、自旋——但如果考虑量子引力机制,形成过程可能决定“内部宇宙”的物理常数与结构。这意味着只有特定路径下形成的黑洞,才会孕育出“可再繁殖的子宇宙”。

这一点对玻尔兹曼大脑构成致命打击。因为玻尔兹曼大脑来自随机涨落,不携带“有效信息”——它不能产生下一个大脑。它们没有谱系,无法构建演化链。

而CNS模型中的宇宙,有谱系,有遗传,有适应性。它不是偶然,是演化。这也从反方向解释了为何宇宙没有用更简单的方式制造黑洞——比如一开始就设定极高的密度、暗能量强到直接真空塌缩。那样的黑洞没有稳定的起源结构,无法稳定繁殖。

CNS框架里,稳定性和信息拷贝机制,比数量更关键。我们所处的宇宙,不是最简单的,也不是最短命的,但可能是最“高效繁殖”的。

它不是为人类准备的。不是为生命调试的。只是,生命恰巧在这套高效机制运行时,找到了容身之处。

不必高估自己,也不必幻想目的。

宇宙正在以黑洞为节点,完成自我复制。我们,不过是中途插曲。

0 阅读:0
老胡懂点星

老胡懂点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