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仲兵:新“未保法”为“小网民”打造绿色网络

律媒先锋 2021-06-17 11:07:44

金仲兵:新“未保法”为“小网民”打造绿色网络

作者:金仲兵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下称“未保法”),在2021年6月1日的国际儿童节同日施行,意义非凡。

新版“未保法”新增“政府保护”和“网络保护”(下称“网保”)两篇专章,总条文从72条增加到132条,涵盖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方面,可谓应有尽有。

回顾互联网历史,自其兴起,其中性属性即有弹性发挥:它一方面提升了社会运转效率,丰富了生活形态,另一方面,因其虚拟抽象、信息多元之故,带来情绪的放松、迷失和冲动,也激活、释放了一些现实社会压抑状态下的道德禁忌,如暴力、欺凌、赌博、色情、诈骗等人性阴暗面。对未成年人而言,要想在精彩离奇的各种网络诱惑面前保持正确恣态,确实勉为其难。换言之,如果没有外力干预,未成年的小网民生活极易“跑偏”。

网络生活催生了一种“互联网人格”,这是一种很难在代际间达成共识的群体价值认知,当下,已然成为一种现象和文化。笔者注意到,互联网兴起的20年左右时间,恰恰是整整一代人的时间——社会和时代给了小网民们什么样的精神食粮?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镜像和翻版,长时间反思的结果,就是“未保法”这个顶层设计应声落地。“网保”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引起重视,从“防沉迷”、“控内容”、“防侵权”三个方面入手,线上线下相结合,对未成年人进行实体保护,方向明确,共识广泛。

宏观层面,新法“网保”专章筑牢了未成年人的“网络防火墙”,微观层面,“网保”应当关注未成年人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两大方面。其中身体健康还包括青少年阶段的生理健康,如性教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定要重视未成年人的视力健康;精神健康则包括价值观、是非观和方法论。可见,新法也应涵盖未成年人成长的幼儿、少年、青年(准成年)三阶段,也即三个群体。

笔者时有接触未成年犯罪案例,窃以为年龄分段管理下,因人施策,方有条不紊:幼儿重安全兼规则意识启蒙,少年重价值观和方法论(含实用知识),准成年则重法治教育。特别是准青年阶段,应开展性教育和心理辅导,纾解暴力情绪,预防犯罪。

网络内容管理上,家长人人喊打,孩子人人沉溺的网络游戏,是网络世界的“专利”,其诱惑性,覆盖面,威害性,不规范性巨大,也是“网保”的重点专题之一。

新法中,即重点关注了网络内容的健康化和互动平台的规范化。如针对近年兴起的网络直播、音视频、社交等网络产品,要求服务提供者对未成年人设置时间、权限、消费等管理功能,不得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等。其实,影音内容分级管理呼声已久,“未保法”也应依此完善并推广之。

也是在6月1日,北京某青少年法律援助机构就腾讯“王者荣耀”手机网游侵害未成年人权益一案,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

诉由包括:1.腾讯不断下调适龄标准,当前游戏评级不符合“12+”;2.游戏人物形象设计过于暴露,网站及社区存在大量色情、低俗等不适宜未成年人阅读的内容;3.游戏人物篡改了历史人物形象,践踏民族传统文化;4.游戏商场充值限额及抽奖模式违反了国家规定;5.潜在的诱导性沉迷设定弱化了未成年人的自控力,增加了沉迷风险。

可以说,这些诉求无不代表了广大家长的心声。在儿童节和“未保法”实施首日提诉,也是希望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共同为未成年人打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

也必须承认,相较于社会生活的千变万化,新“未保法”仍显粗糙,但只要保持一种与时俱进的恣态,就会给社会昭示一种希望。

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一日星期五

0 阅读:0
律媒先锋

律媒先锋

法律案例,政策解讯,财经分析,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