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中,曾作为38军335团松骨峰英雄3连副连长的孙醒,这次又只身投入到63军的铁原阻击战中。电影处理的手法是,他在失忆时无意踏上了63军某部去前线的汽车,之后便神奇般地恢复记忆,神奇般地成为63军188师1营的一员,神奇般地参加了铁原阻击战,并在阻击战中立下奇功。乍看起来,孙醒的经历很是传奇,革命英雄主义爆棚。实则这种从38军到63军的跨越,是一种硬伤,很值得商榷。
首先,我们从大的战役背景方面看,38军与63军是否有交集。
稍懂抗美援朝战史的都知道,38军隶属13兵团。作为首批入朝的部队,38军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第五次战役时,考虑到38军连续作战伤亡较大从未休整,志愿军司令部决定38军将阵地移交给26军防守,于1951年3月16日离开前线,北上进行休整。这样一来,38军并没有直接参加第五次战役。
而63军隶属19兵团,是第二批入朝的部队。该军入朝后便作为生力军,与第3兵团、第9兵团的部队一道参加了第五次战役。
我们看,从大的建制来讲,38军和63军分属两个兵团。从作战任务来讲,38军参加的是前四次战役,而63军直接参加的是第五次战役。38军即便休整,阵地也是移交给了26军。如果说38军和63军有一点交集的话,那就是38军的炮兵第46团,根据志愿军司令部的决定,配属给63军参加了第五次战役。这种配属与战时友邻之间的相互配合还不一样,一旦作战任务结束便马上归建。
综上,陈醒作为38军的一名步兵分队的副连长,跨越到63军去打铁原阻击战,与大背景条件严重不符。这种跨越和嫁接显然太过生硬。
其次,让我们看一下孙醒的跨越,都有哪些不合理的硬伤。
硬伤之一:孙醒是38军松骨峰英雄连的副连长,真实的战史中他与连长和指导员都光荣牺牲。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已把每个人的名字记得清清楚楚,并已深入人心六七十年。电影本身区别对待,硬让孙醒这个副连长起死回生,显然不够严肃。
硬伤之二:孙醒无意踏上63军去前线的卡车,显得过于生硬。因为38军与63军配属在完全不同的地域。当时一个在前方,一个在后方。孙醒即便再失忆,也不可能坐在63军去前线的卡车里。另外,对于孙醒这样一个负重伤的英雄连长,38军的医院或后方的总医院应当重点护理,绝不会让他那么随便失踪的。
硬伤之三:孙醒原是38军的一名副连长,而李想是63军188师1营的教导员。即便革命军队再是一个大家庭,即便作战任务再强烈地一起感召呼唤,即便孙醒恢复记忆后便向李想自报38军112师335团3连的家号,但两个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那样快的融合,孙醒也绝不可能那样快地取代1营那么多的营连干部,而成为该营仅次于李想的存在。这实在是有些喧宾夺主。
硬伤之四:纵观陈凯歌执导的志愿军系列,尽管给李默尹、李想、孙醒、李晓等一干主角都赋予了常人的血肉情感,并把家国情怀都柔入到影片之中,努力把这些角色刻画得立体一些、饱满一些、鲜活一些。但电影观看下来,对个人作用的发挥铺设得太过劲。以致于每个主人公角色都是无所不能、都是包打天下。到头来难免给人以神人神剧之感。
这种神人神剧,帅克觉得体现在李默尹和孙醒的身上最为明显。原本上以为,作为总部一级、能跟彭德怀随便交谈、至少正师级以上总部高参的李默尹,在第一部雄兵出击中率队亲自参加松骨峰这样的连级战斗,便很令人难以置信。结果在第二部中,李默尹竟又跑到63军亲自率队参加了一个连级左右规模的炸水库战斗行动。建制单位跨越之大,作战任务跳跃之大,真是有些无以复加了。要知道,整个38军打完前四次战役都不得不进行集体休整,而李默尹这个四五十岁的总部级高参却能不休整,接续参加第五次战役,并且还到最前面的一线指挥连一级战斗。
至于孙醒,松骨峰战斗使他成为38军著名的战斗英雄,铁原阻击战又使他成为63军著名战斗英雄。并且松骨峰战斗打剩下没几个人,而他却能起死回生;铁原阻击战整个63军从战前的2万余人打剩下几千人,有的成营、成连、成排的伤亡,而参加主要战斗的孙醒这次竟又来个完好无损。这简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不知完好无损的孙醒会不会成为志愿军系列第三部上甘岭战役的主角?如真那样可就有看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