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五年成果如何?《潮涌长三角》开播便立历史镜像

影视独舌 2023-11-21 11:00:58

2018年11月,在上海第一届中国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五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故事几多、成果如何,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为了全面呈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结出的丰硕成果,11月20日-24日晚9点50分,由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指导,安徽广播电视台、黄山市人民政府、滁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出品,沪苏浙皖四家广播电视台联合策划,安徽广播电视台承制的纪录片《潮涌长三角》在安徽卫视播出,并于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江苏广电总台新闻频道、浙江广电集团之江纪录频道、湖南广播电视台金鹰纪实频道等同步播出。

在已播的第一集中,《潮涌长三角》发时代先声、立历史镜像,以《潮起东方》为题,讲述了长三角在制度创新层面、在政策协同方面作出的重要探索。

迫切性与人有关

长三角是中国最具活力、开放度最高、创新力最强、最受全球瞩目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城市群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群,并已成功跻身世界六大城市群。

然而,五年前的长三角地区并未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体会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迫切性,主创选取了一个和老百姓生活高度相关的切入口——环境问题。

2018年7月29日,摄影爱好者赵建平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两个“湖长”吵相骂》的文章,生动形象地借淀山湖满是绿藻和死鱼的糟糕水质,指出了由于行政区划的阻隔,导致地方保护、权责不清等问题。

一个淀山湖,不同的水域分属不同的省市。不同省市的水体治理标准不一,宽严不同,却都只能治理自己家门口的一片。可湖水是连通的,水质问题便无法根治。

长三角一体化最核心的问题是机制。这个概念即便是由专家来解释,也显得比较抽象。本片用一个淀山湖的环境问题来引入,就特别具体、易懂。

元荡湖上的慢行桥也是离人们的生活非常近的成果。站在桥中间,一脚上海一脚江苏,两岸美景尽收眼底的惬意,让老百姓体会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成果就在身边。

《潮涌长三角》很重视成果要落实到人。虽然节目的整体站位高、视野广,但切口依然能聚焦到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

来自马来西亚的翁文星几年前的困扰就是三个:就学问题、就医问题、住房问题。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跨区域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的颁发,他的权益便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小循环”打造试验田

为什么即使不是居住在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中国人,也会关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成果呢?

因为这个“小循环”是一块试验田,它的诸多成果能为促进国内“大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贡献巨大力量。

《潮涌长三角》用大量的实例告诉人们,越来越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壁垒、屏障、阻隔在不断消失。当区域内日益畅通,很多创新性的发展就会被激发出来。

体悟实训作为一种全新的干部培养模式,激活了黄山市年轻干部们的思维。拥有悠久历史的黄山,从单纯的旅游胜地,转变为一座没有屋顶的创意博物馆。六十多个荒废的传统道班,将分别改造成驿站、民宿、酒店、康养基地、徽州书院、公路博物馆、低空飞行基地等,成为交通与文旅融合的新业态。

中新苏滁高新区的发展模式,为沪苏浙八市一对一帮扶皖北八市的结对帮扶提供了成熟的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同在长三角的科建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西子航空工业有限公司都参与了国产大飞机C919的制造,携手实现“卡脖子”领域的联合攻关。

正如上海市发改委、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张忠伟副主任在片中接受采访时所说:“破和不破,是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形成一套制度和标准。不同隶属关系按照统一标准来做工作。这样一体化制度试验田就慢慢地发挥出成效来了。”

在长三角一体化这个巨大的舞台上,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协商、共同谋划,打破壁垒,制度创新,实现了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这块试验田所探索出的中国式发展道路,正在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第一批纪录片重点项目,《潮涌长三角》制作历时三年,摄制足迹遍布长三角三省一市,聚焦政策体系、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生态环保五个方面的创新举措与突破发展瓶颈的案例。

其后待播的四集分别为聚焦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融通畅达》,讲述长三角地区走“科创+产业”道路的《科创先锋》,讲述长三角地区医疗、教育、警务、文化共建共享的《同享美好》,以及讲述长三角区域如何加强生态空间共保的《和谐共生》。

想进一步了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其它维度更多成果的观众,建议持续关注。

【文/满囤儿】

0 阅读:1

影视独舌

简介:此用户有点懒,还没有正式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