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徐向前元帅逝世,儿子提出三条请求,中央只同意了最后一条

古凌 2025-01-15 09:19:20

1990年9月21日,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徐向前元帅因病逝世,享年89岁。在徐向前元帅去世前,他从未向党提出过任何要求,却向中央提出了三个请求,由其子徐小岩传达。

中央领导在仔细研究了这三项请求后,给出了回应:徐元帅的要求,不能全部同意!

那么,这三个请求究竟是什么?最后中央又是怎样处理这件事的呢?

戎马征战 功勋卓著

1901年,徐向前出生在山西五台县一个贫困的教师家庭。16岁那年,因为家境所迫,不得不中断学业,去杂货店当学徒。

但求知若渴的少年并未放弃读书,他白天在杂货铺帮工,晚上则在油灯下孜孜不倦地研读,希望能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1921年,徐向前在阎锡山开办的免费学校中以优异成绩毕业并成为教师。

他思想开明,经常将先进理念传授给学生,导致多次被学校解聘。

再加上由于在读书期间,他亲身经历了五四运动,爱国爱民的先进思想早已经在他心中深深扎根,于是他决定放弃教书,投身于伟大的革命事业之中。

1924年,徐向前报考了黄埔军校,但因体质瘦弱导致他多次被拒。但他用尽了各种办法,最终如愿以偿地成为第一期学员。

徐向前在军校里显露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天赋,使得原本对他有成见的众多高层领导对他另眼相看。毕业后,徐向前被任命为排长。

1927年,表现优异的徐向前通过审核,正式加入共产党,随后历任工人赤卫队第6联队队长,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师第10团党代表,4师参谋长、师长等职。

在战场上,徐向前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创下了我军十八个"第一"的辉煌战绩。

在红四方面军时期,徐向前带领部队突破重重包围,创造性地运用大兵团作战理论,成功指挥了反"六路围攻"战役。

这场战役后来被写入军事教科书,成为经典战例。在他的指挥下,红四方面军共歼敌八十余万,创下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最辉煌的战绩。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率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华北战场的精锐部队大多随之南下。徐向前临危受命,组建华北第一兵团。

仅六七万人的兵力,还多是二三线的地方武装,而对手阎锡山的晋绥军却有二三十万之众,还有大量中央军协助。

悬殊的力量对比,徐向前身兼数职,既当司令员又做政委,白天指挥作战,晚上亲自授课培训。在短短几个月内,他将这支临时组建的部队训练成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

最令人称道的是,徐向前在指挥作战时极其注重减少伤亡。他常对部下说,每一个战士都是父母含辛茹苦养大的,打仗要用智慧,不能只靠蛮力。

在他的指挥下,华北第一兵团创造了伤亡率最低的记录。在两年的艰苦战斗中,徐向前率领华北第一兵团以破竹之势,全歼晋绥军主力,彻底解放了山西全境。

徐向前率领部队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一次,他指挥不到八十人的小分队,运用巧妙的战术,一举歼灭了敌人一个营的兵力。

这场战斗不仅打出了我军的威风,更为徐向前赢得了"军神"的美誉。他善于运用地形地势,讲究兵法韬略,每次战斗都力求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从讲台到战场,从书写知识到挥舞枪杆,徐向前元帅始终怀揣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从未有过丝毫改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始终坚守在最前线,为国家和人民而战。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拟为开国元勋颁发奖励,但徐向前元帅坚决拒绝。

他明确表示,绝不搞特殊化。

在他眼中,自己这个元帅与普通士兵没有任何区别,大家都是在战场上,为祖国拼杀出一片光明未来的战士。他认为,这是自己对祖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无需特别的奖赏。

这种廉洁自律的作风也深深影响着他的子女。

徐向前对子女的要求极其严格,他常常告诫孩子们:"不能仗着我是元帅的身份沾半点便宜。"在他看来,特权是革命理想的大敌,必须坚决抵制。

有一次,他的大女儿在单位分到了一套住房。

这是按照正常程序进行的福利分配,但徐向前仍不放心,亲自到单位了解情况,确认没有任何徇私舞弊,这才安下心来。

为了让小女儿在学校不受特殊对待,他甚至在家长联系簿上填写了别人的名字。

在用车方面,徐向前更是严格要求。

一次,小女儿放学后没有按时回家,司机提出开车去找,被徐向前严词拒绝。他认为公车只能用于公务,绝不能用于私事,随后便步行出门寻找小女儿。

面对亲朋好友的求官请托,徐向前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对于这位在军中举足轻重的元帅来说,安排一官半职本是举手之劳,但他从未越过这条底线。

忍痛坚持 鞠躬尽瘁

徐向前凭借其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生活态度,深受民众爱戴,堪称真正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的“共和国栋梁”。

但徐向前的身体状况十分不好。原因无他,幼年时期的营养不良以及为国家操劳过度,积劳成疾。

早在黄埔军校时期,营养不良落下的病根就已经开始困扰着他。然而,为了革命事业,他咬牙坚持,支撑着日渐衰弱的身躯。

在黄埔军校的训练场上,体弱的徐向前从未向高强度的训练低头。面对那些连老兵都难以坚持的训练科目,他总是默默忍受着身体的疼痛,一次又一次地完成训练要求。

抗日战争时期,病痛并没有阻挡徐向前冲锋陷阵的脚步。940年,当他从山东抗日前线回到延安参加七大时,身体状况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组织上考虑到他的健康情况,没有让他重返山东前线。

这个决定让徐向前深感愧疚,以至于后来的他总是说,战火纷飞,自己却不得已离开战场养病。

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的健康状况更是每况愈下。徐向前的病情已经严重到了极点。他连基本的吃饭睡觉都成了问题,但依然坚持指挥作战。

1949年,三大战役以我军获得胜利而告终,全国解放的形势已然明朗,太原战役也步入了最终的总攻时刻。

但此时徐向前已因病痛缠身,无法继续坚守战场。他只能离开前线,前往青岛休养,并将解放太原的最后任务托付给了恰巧路过的彭德怀。

1951年,病情刚有所缓解的徐向前主动请缨,前往苏联主持谈判工作,他再次忘记了自己是个病人。谈判期间,他不知多少次因过度劳累而吐血晕倒,但每次醒来后,他仍坚持继续工作,从不叫苦叫累。

回国后,面对最艰巨的裁军任务,徐向前再次将个人的病痛置之度外。

他带着病体奔波于各个部队之间,协调、安抚、解释,殚精竭虑。在他和其他领导同志的努力下,这项被称为建国以来"难度最大、贡献最大"的任务终于顺利完成。

到了八十年代,年迈的徐向前终于从繁重的工作中退下来休养。多年的积劳成疾已经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偏头痛、心绞痛几乎每天都会发作,只能靠止疼药和急救药来缓解痛苦。

但他从不向身边人诉说病痛。

归土为安 魂系山河

1990年9月,徐向前元帅以微弱的声音,向儿子徐小岩托付了他最后的三个心愿。

第一个心愿是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第二个是不要举办追悼会;第三个是希望能将骨灰撒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大别山、太行山、河西走廊。

这三个地方,承载着徐向前元帅一生中最重要的战斗记忆。大别山见证了红四方面军的辉煌战绩;太行山记录了他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河西走廊寄托着他对西路军将士的深深愧疚。

9月21日,再次向子女叮嘱过自己的三个遗愿后,徐向前与世长辞,享年88岁。

而当徐小岩将父亲的遗愿转达给前来慰问的中央代表时,却引发了中央的深入讨论。最终,中央经过慎重考虑,作出了一个折中的决定:只同意了最后一个请求。

这个决定背后,体现的是党和国家对这位开国元帅的崇高敬意。

中央认为,徐向前元帅为新中国的革命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他的贡献不容抹杀。如果不举行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不仅无法表达党和人民对他的敬意,更会让无数仰慕他的群众失去最后一次送别的机会。

因此,中央决定举行一场简朴的追悼会,让人民群众能够正式向这位功勋卓著的元帅告别。

关于骨灰安放的问题,中央采取了一个既尊重徐向前遗愿,又符合历史功勋的处理方案。

将其骨灰分为两份,一份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与其他革命先烈一起接受后人的瞻仰;另一份按照他的心愿,撒在他魂牵梦萦的战场。

1990年11月1日,载着徐向前骨灰的飞机起飞了,飞向那些承载着他战斗记忆的地方。中央的特殊安排,既体现了对一位开国元帅的崇高礼遇,也满足了一个老军人最后的心愿。

徐向前元帅怀揣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秉持着坚不可摧的共产主义信仰,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倾尽了全部的忠诚与奉献。

0 阅读:29
古凌

古凌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古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