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中共卧底叛变,向上司坦白身份,没想到上司也是中共卧底

古凌 2025-01-06 15:19:43

陈赓将军的儿子在观看一部讲述地下工作者的影视作品后,对剧中描绘的情节深表怀疑。在他看来,那个年代,共产党怎可能如此胆大包天,随意调动警车,甚至与日本人正面接触?

作为中央特科二科科长的父亲陈赓却道出了真相:我党的地下工作早已渗透至敌人的心脏地带,将一张无形的情报网密密编织在国统区的每个角落。

这个真相,不仅让陈赓的儿子震惊不已,更让后人得以一窥当年地下工作者们那段惊心动魄的传奇岁月。

枪林弹雨创锋芒

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仅三天,就有300多名共产党员惨遭杀害,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

面对如此惨烈的形势,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必须建立一支专门的情报保卫队伍,以保护革命力量的安全。

这年11月,在武汉,周恩来同志领导建立了中央特科。这个特殊的部门下设三个科室:总务科负责营救和安抚同志,情报科负责收集敌情和建立情报网,保卫科则专门负责清除叛徒和特务。

为了确保特科工作的纯洁性,周恩来同志特别强调了"三大任务一不许"的原则:既要完成保卫、情报、惩处三大任务,又严禁在党内互相侦察,以防止特务工作被异化为党内斗争的工具。

在特科成立之初,陈赓担任了情报科的科长。因出色的隐藏能力,后来被毛主席称为"三教九流都搞得来的专家"。

陈赓能在一天之内转换多重身份:早上是街边的小贩,中午摇身一变成为商人,傍晚又装扮成流浪汉。

正是这种过人的易容本领和敏锐的观察力,让他成功打入了敌人的内部,建立起了一张严密的情报网络。

1931年4月,顾顺章的叛变,给组织带来了沉重打击。他曾经在苏联学习过,原本是保卫科的负责人,却在生活的腐蚀下逐渐堕落。

他被捕后,很快就向敌人交代了大量情报。幸运的是,另一位潜伏在敌人内部的同志及时发出警报,使得中央机关得以转移,避免了一场灾难。

这一教训让特科的工作更加规范。他们明确规定,在开展工作时绝不允许使用金钱收买或利用女色等手段。因为这不仅违背了共产党人的道德操守,更可能导致工作人员的思想蜕变。

同时,特科也严格限制暗杀行动,将打击目标严格限定在那些背叛革命、给组织带来重大损失的叛徒身上。

在陈赓的领导下,特科的情报工作逐渐打开了局面。他们不仅成功预警了多次敌人的突袭行动,还打入了敌人的核心机构。

无孔不入显神通

到了30年代后期,中共地下工作者已经渗透进国民党的各个重要机构。就连汪精卫也不得不感叹:"全中国的情报战斗,就是共产党和前共产党的较量。"

这句话虽有些偏颇,却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党地下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这支队伍中,沈安娜堪称是“最靠近权力中心”的一位。作为蒋介石的贴身速记员,她的工作地点就在蒋介石的办公室。

每天,她都要记录下蒋介石的谈话内容,参加各种机密会议。

沈安娜的工作方式极其细致。她不仅会详细记录会议的每一句对话,还会观察与会者的表情变化、情绪起伏,甚至是他们之间的眼神交流。

这些细节在她的笔下变成了生动的"现场直播",让中共领导层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国民党高层的真实想法。特别是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的国共谈判期间,她的工作发挥了关键作用。

另一位深入敌营的地下工作者是阎又文。作为傅作义的文案秘书,他的文笔出众,深得傅作义的信任。

1946年,当傅作义准备对解放军发动进攻时,他让阎又文起草一封措辞激烈的战书。阎又文将这个任务报告给了党组织,得到的回复却让他哭笑不得。

我党领导人亲自为"敌人"写战书,而且要求措辞要更加严厉。

这封充满"火药味"的文章最终得到了傅作义的高度赞赏,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称赞的文章竟是"对手"所写。

不仅是在高层机构,就连基层单位也布满了我党的地下工作者。以国民党徐州剿总的汽车队为例,表面上是为国民党运输物资的队伍,实际上大部分车辆都在为我党服务。

这支车队反而因为“工作认真”,多次受到国民党的嘉奖。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我党工作人员的高度责任心,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国民党内部的腐败问题。

到了抗战胜利后期,我党的情报网络已经发展得如此完善,以至于出现了"五份情报"的奇特现象:当蒋介石收到一份作战计划时,毛主席的案头已经摆着五份一模一样的文件。

这五份情报分别来自不同的渠道:作战厅长、参谋次长、速记员、机要参军,以及军话总站。多渠道的验证机制,确保了情报的准确性。

生死之间显忠诚

郑连魁作为国民党中统淮阴地区调查统计室的主任,他原本是敌方的重要情报人员,却在被我军俘虏后,经历了一次思想的转变。

当时的郑连魁,做好了接受严刑拷打的准备。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我军对待俘虏的态度与他想象中完全不同。没有暴力,没有威胁,有的只是真诚的交谈和细致的思想教育。

这种人性化的对待方式,让郑连魁深深感受到了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和为民情怀,最终促使他主动选择了投诚。

回到中统工作后的郑连魁,成为了我党在敌营的重要情报员。凭借其主任的身份,他为党组织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帮助组织识破了多起敌特的阴谋。

在他的协助下,我党成功查获了一百多名潜伏在盐阜、淮海地区的特务。这些被抓获的特务中,有的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更多的人在接受教育后,同样选择了为我党效力。

最让郑连魁始料未及的考验,是来自于他的一位下属。

这位担任股长的同志,本是我党派驻在中统的地下工作者。但在长期的特务工作中,他逐渐迷失了方向,动摇了立场。一天,这位股长找到郑连魁:他要叛变投敌。

突如其来的"坦白",郑连魁表面上保持着镇定,内心却在激烈波动。一旦让这位股长真的投敌,将会给地下组织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但更让他感到讽刺的是,这位打算叛变的同志,居然选择向另一位地下工作者"投诚"。

这个惊险的时刻,考验着郑连魁的应变能力。他没有立即表态,而是询问股长是否还有其他人知道此事。

得知这个秘密尚未泄露后,他当机立断采取了行动,及时处理了这个即将叛变的"同志",避免了一场可能的灾难。

类似的戏剧性场景,并非孤例。

拿张克侠和何基沣的起义来说,这两位国民党的副司令员同时策划起义,却都对对方抱有戒心。

每个人都以为只有自己是地下工作者,都在担心对方会告密。直到起义成功的那一刻,他们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大家都是自己人。

张克侠在国民党军队中潜伏了整整16年,不仅赢得了蒋介石的高度信任,还收到了蒋的佩剑赠予。蒋介石称赞他"一片赤诚",他却不知这份"赤诚"的对象是谁。

曙光在即显功勋

随着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潜伏在敌军内部的地下工作者们迎来了他们最为关键的时刻。

多年的潜伏工作终于要在这场历史的转折点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他们或策动起义,或瓦解敌军,用智慧和勇气为革命胜利奠定了最后的基石。

期间,发生了一件堪称惊险的轰炸机投诚事件。

一支国民党空军中的轰炸机中队,在接触了我党地下工作者后,决定集体起义。为了表示真诚,他们计划在投诚前先炸毁国民党的一处重要运输补给基地,以此作为投诚的投名状。

不过,飞行员们准备执行计划时,却发现所有轰炸机的炸弹引信都已经被拆除了。整个中队陷入了紧张状态,他们以为计划已经暴露。

但事情的真相却让人啼笑皆非:负责飞机维修的技术员也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

这位同志看到飞机上装载了大量炸弹,误以为这是一次针对解放区的轰炸任务,便果断采取行动,拆除了所有炸弹的引信。

在同一个单位中,不同岗位的地下党员往往互不相识,各自为革命事业默默工作。这种互不知情的工作方式,既保证了地下组织的安全性,有时却也会造成这样令人忍俊不禁的"乌龙"事件。

在敌军的后勤保障系统中,我党的地下工作者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关键时刻能够有效切断敌军的补给线。

更有一些后勤单位表面上是在为国民党服务,实际上却在暗中为解放军输送物资。他们中的许多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露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那些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的战士们是我们的英雄;那些在敌人身边,小心翼翼地生活的我党情报人员也是我们的英雄。

0 阅读:377
古凌

古凌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古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