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陈诚临终前留下唯一遗愿,妻子看后脸色大变,这是为何?

古凌 2024-12-24 16:54:25

1965年,陈诚躺在病榻之上,饱受着肝癌折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他把妻儿叫到身边,留下了最后的遗愿。然而,当妻子谭祥看到丈夫的遗嘱内容时,脸色瞬间大变。

多年来,陈诚始终对蒋介石忠心耿耿,即便蒋曾多次庇护他,但这次临终遗愿却引起蒋的反对。

陈诚的遗愿,究竟是什么?

弃文从戎 投身革命

陈诚的父亲陈明彰是一位前清秀才,虽然科举制度已经废除多年,但他仍然注重儿子的学业。陈诚自幼聪颖,勤奋好学。

1917年,陈诚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他立志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他动身前往北京寻找教员的工作。当他行至半路,亲眼目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时,他暗自发誓,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而战。

于是,陈诚放下教鞭,考入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科,开始了从军生涯。

1924年,陈诚从保定军校毕业后,他来到了广州,加入了北伐军。他作战勇敢,机智灵活,屡建战功。上级很快注意到了陈诚,提拔他担任排长、连长等职务。

1927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革命军内部出现了分化。陈诚选择了追随蒋介石,成为其亲信部下。他在军中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成为蒋介石手下一员虎将。

到了1931年,陈诚已经是蒋介石麾下呼风唤雨的高级将领了。他先后提拔周至柔、罗卓英、刘绍先等人担任师长,稳固了自己在军中的地位。

蒋介石的替身

陈诚在军中地位的不断提升,他与蒋介石的关系也日益亲密。

在蒋介石心中,陈诚不仅仅是一名得力部下,更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和知己。他曾经感慨道:"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这句话道出了蒋介石对陈诚的倚重和信任。

1930年,国民党元老谭延闿临终前将女儿谭祥托付给了蒋介石。谭祥是宋美龄的干女儿,也到了适婚年龄。在两人的撮合下,陈诚与谭祥喜结连理,并于1932年元旦举行了婚礼。这门亲事,更加巩固了陈诚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

陈诚虽然勇敢善战,但在军事指挥上屡屡犯错,造成了不小的损失。面对下属将领的弹劾和非议,陈诚本应受到严厉处分,但蒋介石却始终包庇他,甚至变相给予提拔。

这种特殊待遇,引起了军中其他将领的不满和眼红。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张学良扣押。国民党内部一下子分成了两派,主战派主张调集兵力,围剿张学良;主和派则力主通过谈判,以和平方式解救蒋介石。关键时刻,陈诚坚定地站在了蒋宋二人一边,主张通过谈判化解危机。

12月22日,陈诚随宋美龄乘飞机飞抵西安,与张学良方面进行谈判。几天后,西安事变终于得以和平解决,蒋介石安然无恙。

陈诚的忠诚和勇气,更是让蒋介石深受感动。他当着众人的面,流着眼泪对陈诚说:"辞修终不负我,我没有看错人,我对辞修的信任是对的。"

西安事变后,陈诚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又上了一个台阶。他俨然成为了蒋介石的心腹和替身,军中上下都对他忌惮三分。

陈诚能得到蒋介石的青睐,除了忠诚和才能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

他与蒋介石同为浙江人,这让两人有了共同语言。此外,虽然陈诚并非黄埔军校毕业,但他早年在黄埔军校担任过教官,也算是黄埔系的一员。这些特点,都让他在蒋介石面前如鱼得水。

更难能可贵的是,陈诚深谙蒋介石的脾性秉性。他知道蒋介石谨慎多疑,遇事喜欢先听部下的意见。因此,他在军中从不居功,对蒋介石的决定从不质疑,哪怕有时不太认同,也绝口不提。

荣耀与落寞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作为国民党军中的主力,陈诚自然也投入到了这场殊死搏斗中。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曾经战功赫赫的将军,在抗战的战场上却屡屡遭遇挫折和失利。

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的重要战役,事关上海能否保卫成功,南京能否安全。蒋介石将守卫苏州、太仓一线的重任交给了陈诚。陈诚慑于日军的坦克和飞机,指挥畏首畏尾,终致防线被突破,太仓失陷。

尽管如此,蒋介石却并未追究陈诚的责任,反而安慰他"犯错误并非不可原谅"。

此后,陈诚又接连指挥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实在有限,部队损失惨重,自己也几次险些被日军俘虏。每当此时,蒋介石总是出面为他辩解。面对其他将领的弹劾和非议,蒋介石也总是置之不理,继续委以陈诚重任。

1938年6月,武汉告急。为了守住武汉,蒋介石再次委托陈诚前往坐镇。然而,陈诚却因为指挥失当,导致武汉防线被日军攻破,自己也差点被俘。

若非蒋介石及时派兵增援,后果不堪设想。事后,蒋介石虽未责备陈诚,但失望却溢于言表。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队开始实行战略退却。陈诚被委以守卫大后方的重任,他先后出任湖南、广东等地的省主席,负责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陈诚发挥了自己的长处,政绩斐然,蒋介石也感到了一丝欣慰。

不久,国共两党的矛盾再次激化。1947年,陈诚被调往东北,负责剿匪和接收工作。

他虽然拼尽全力,但还是节节败退。蒋介石虽对战局失望透顶,但仍不忍苛责陈诚。他只是将陈诚调离前线,继续委以他高官要职。

大溃败后的陈诚

1948年,国共内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国民党军队在共产党的攻势下节节败退,濒临崩溃的边缘。陈诚虽然已经被调离前线,但作为蒋介石的心腹,他仍然无法置身事外。

东北战场的失利,让蒋介石对局势越发悲观。他一改往日对陈诚的百般容忍,开始对其在前线的表现横加指责。陈诚虽然心中委屈,但也不敢辩解,只能俯首认错。

1948年11月,蒋介石下令陈诚率部赴四川,准备放弃南京。对于一心想要死守南京的陈诚来说,这无异于当头一棒。他劝过蒋介石改变主意,但蒋介石不为所动,坚持要陈诚立即启程。

陈诚别无选择,只能服从蒋介石的命令。第二天,陈诚便带着家眷和亲信部队向四川进发。这时,传来了蒋介石已经秘密飞往台湾,国民政府彻底失去了大陆的控制权的消息。

陈诚一时间不知所措,他不知道自己今后何去何从。是效忠蒋介石,跟随他去台湾;还是留在大陆,继续为国民政府而战?

经过一番思索,陈诚最终选择效忠蒋介石,前往台湾。在他看来,在台湾或许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留在大陆只会面临被俘或被杀的下场。

蒋介石退居台湾之后,依旧选择重用陈诚,先后任命其为国民党副主席、“中华民国副总统”,而陈诚也凭借自己的能力,做出了一番功绩。

陈诚晚年也多次提及到家乡的青田,曾对友人感慨:“如果不是时局所迫,谁不想守着自己的故土呢?”1965年,陈诚离世,遗嘱递到妻子手中时,她的脸色霎时大变,沉默不语。

陈诚的葬礼规模浩大,台湾高层悉数到场,蒋介石自然也在。葬礼上,陈诚的妻子在葬礼上拿出了他的遗嘱:“希望死后可以火化,如果以后有机会,请把骨灰带回故乡,实现落叶归根。”

蒋介石在阅读后却眉头紧皱,并未表态,反而沉思许久,最终拒绝了火葬的请求,并直接修改了陈诚的遗愿,决定将他土葬于台北五指山军人公墓。

蒋介石为何执意如此?回顾当时的背景可知,1965年,蒋介石正大力推行“反攻大陆”计划,试图以强硬姿态宣示其对中国主权的控制。

蒋介石为了稳定台湾的局势早就下过指令,所有从政人员,死后必须土葬在台湾,陈诚作为国民党的重要人物,其葬礼不仅是私人事务,更被蒋介石视作政治象征。

因此,蒋介石认为,一旦允许陈诚“落叶归根”,将被外界解读为国民党放弃反攻的信号,从而动摇台湾内部信心。

这一决定显然违背了陈诚的遗愿,但蒋介石却认为这是“政治大局”所需。彼时,他对大陆的敌意达到了顶峰,任何涉及“归乡”的行为都被他视为削弱对台湾士气的举动。

最终陈诚还是没能实现他的心愿,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台湾省台北县的同荣村。他一生追随蒋介石,参与国民党最重要的决策,却在死后连这点遗愿都未能实现。

陈诚忠于蒋介石,可他的心中同样是爱国的,落叶归根是陈诚对蒋介石忠诚之外唯一一次考虑自己的时候。可惜,蒋介石虽然重视陈诚,但他更多的还是考虑自己。

陈诚如果当初他没有走偏这一步,落叶归根也不会成为他的遗憾。

0 阅读:17
古凌

古凌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古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