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螺,俗名泥蛳,生长在泥沙或沙泥的滩涂上,在风浪小、潮流缓慢的海湾中尤其密集,我国沿海地区都有出产,以东海和黄海的产量最多。
泥螺以桃花盛开的时候所产的质量最佳,这时候的泥螺刚刚长发,体内无泥、无菌,味道也特别鲜美。《温州府志》就记载道:“吐铁一名泥螺,俗名泥蛳,岁时衔以沙,沙黑似铁至桃花时铁始吐尽”。
泥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成份,又具一定医药作用。据《本草纲目拾遗》载:泥螺有补肝肾、润肺、明目、生津之功能。
而由泥螺加工出来的产品更是供不应求,涉足泥螺营销,把泥螺从江浙沿海一带,带进了鲁、辽、朝鲜的大批江浙农民大军的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像浙江梅山农民就涌现了一批年收入数十万元乃至百万元户。
也正是因为许多人见着了泥螺带来的经济效益,一见泥螺就眼红,纷纷带着自制的小眼拖网捕捞,一网下去,把泥螺祖孙三代都捞绝了。甚至有人把碳胺化肥撒在滩涂上,顷刻间,泥螺全部钻出浅滩,而遭“灭顶之灾”。
泥螺,古称吐铁。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记载:“吐铁一名泥螺,俗名泥蛳,岁时衔以沙,沙黑似铁至桃花时铁始吐尽”当今在温州称泥糍,系其生长在泥涂中。闽南称“麦螺蛤”因其盛产于麦熟季节。在江、浙、沪一带称黄泥螺因其贝壳为黄色和黄褐色。加工腌渍的卤液亦呈黄色或淡黄色而得名。潮汕地区的“钱螺鲑”是用泥螺腌制的。“钱螺鲑”是一种潮汕生腌海鲜。潮语中的“鲑”是指用盐、鱼露、酱油等腌制的小海鲜。钱螺是潮汕近海滩涂里的一种小小贝类,椭圆螺状,长一厘米左右,壳薄而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