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筱恬
跟妈妈处成了闺蜜,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网上的一个热帖里,网友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她是最值得信任的倾诉对象,什么秘密都能分享;
她是最好的聊天伙伴,彼此吐槽老爸、分享八卦、任何表情包和网络热梗都能接得住;
她是永不扫兴的行动搭子,可以一块儿旅游、逛街、甚至一起熬夜看电影、吃垃圾食品,有时候比“我”还要起劲;
她是“我”的头号“迷姐”,对自己的女儿有完美滤镜,总是无条件的维护和支持,在他人反对时立马反怼回去……
看完那些温馨有爱的分享,无数人破防了。这样的神仙母女,也太难得了吧,真是狠狠羡慕了!
谁不想拥有同款亲子关系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孩子在与父母相处时,却充满了拧巴和疏离……
为什么明明深爱
亲子间却像隔着银河
小红书上,曾看过一位妈妈的心酸吐槽。
她11岁的女儿这两年来各种别扭和摆烂,可以不梳头、不洗脸、不刷牙、不换衣服,房间永远有收不完的垃圾,被子永远像牛粪一般堆积在床上。
女儿也不想学习,经常偷玩手机,生活作息混乱。父母的教育根本不听,甚至会大吼、摔门。
更让她想不到的是,女儿还被发现偷拿大人的钱。
孩子这样的堕落,让这位妈妈无法接受。她崩溃地写道:
“养了11年的孩子,怎么就成这样了?我自认为家庭环境已经很好了,家里也没有人有不良嗜好,而且我也经常自省,在教育方面也一直在努力。但真心并没有换来真心,影响并没有换来成效,反而在养育的路上越走越偏离。我不知道要拿这个孩子怎么办!”
自己尽心尽力的付出,到头来却换来孩子仇人般的态度。这份叛逆和冷漠,哪个父母能不扎心?
但现实却是,这是当前很多家庭的缩影。
此前,一项针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有69.7%的家庭显示出亲子关系的紧张与不足;76.3%的家长认为迫切需要接受科学的培训与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
不知从何时开始,那个原本乖顺的孩子就像浑身长满了刺,总是跟我们对着干,沟通时要么惜字如金,要么像吃了火药,半句话就能气死人。
那么深爱的孩子,跟我们却像隔着银河。剑拔弩张的亲子关系,让千万父母束手无策、心力交瘁。
不会沟通的家长
把孩子越推越远
然而,如此令人心寒的孩子,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吗?
并不是。
很多情况下,正是我们的态度,把孩子一步步推到了陌生的边缘。
网友@小心脏00在游泳馆冲澡时,听到过这样一段母女对话。
妈妈:中午想吃什么,爸爸说要请你吃大餐。
小女孩(开心):必胜客!
妈妈:不行,时代广场里面没有必胜客。
小女孩:那……肯德基?
妈妈:不行,上次你姥姥去吃肯德基就说好难吃,都扔掉了。
小女孩:(不开心,沉默)
妈妈:你可以吃烤鱼烤肉,吃炒菜。
小女孩:(继续不开心,沉默)
妈妈:那你说想吃什么呢,你想吃什么你爸爸都会答应你的。
小女孩:(有点犹豫)肯德基……
妈妈:那怎么能行呢,肯德基是垃圾食品,我怎么可以让你吃,你爸爸也不会让你吃的。
小女孩:(有点难过,撇嘴巴)
妈妈:那好吧,我们去吃炒菜。
小女孩:不想吃……
妈妈:不想吃吃什么,你到底要吃什么你说呀,你这孩子怎么就不讨人喜欢,想吃什么就直接说出来,你不说我们怎么知道?
……
对话还在继续,可这位网友已经听不下去了。
表面上看,这位妈妈给了女儿自主选择的权力,实际上却处处控制,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毫无商量的余地。
而当女儿表达不满时,她还给对方扣上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帽子。
看似民主,实则专制;看似尊重,实则忽视。
如此充满窒息的场景多来几次,还有哪个孩子愿意兴高采烈地跟父母吐露内心真实的想法呢?
久而久之,他们自然便悄然关闭了心扉,拒绝再与父母沟通。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家长并不会正确跟孩子交流。
习惯性的说教、挑刺和抬杠,在我们看来稀松平常。
殊不知,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不做出改变,我们终将割断亲子间原本亲密无间的联结,让孩子的心与我们越隔越远。
拥有和谐亲子关系
从学会“说话”开始
《人民日报》曾指出:“好好说话,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生活习惯,也是一个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要想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做到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1、学会共情,心理换位
有一个妈妈在网上求助:“大家都是怎么跟自己女儿相处啊?”
她的女儿越长大越不想和她说话,更喜欢和同学朋友一起相处,她主动关心一下还被嫌烦。
一位网友的回答获得了高赞:
“分享的目的或者是寻求解决方案或者是寻求情绪共鸣,而不是获得说教和毫无意义的信息重复:
她需要你帮她一起骂欺负她的贱人时妈妈不一起骂,而是教她要学会包容;
她需要安慰她一点点挫折不是什么大事时,妈妈警告她不好好学习以后会怎样怎样;
她明明已经通过互联网学了许多女孩外出安全的注意事项,妈妈给不出任何更有价值的信息反而一直在重复没用的正确废话。
这种交流反馈下没有哪种关系会保持分享欲。”
的确。如果自己在意的,父母却不以为然;自己内心的波澜,父母却无动于衷。这种不被看见、不被在乎的交流,还不如没有。
对孩子来说,他们想要的其实很简单——那是真正能够落到心里的关注与接纳。
因此,家长要想不把天聊死,学会共情是前提。
2、尊重孩子,平等交流
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而独立的人那样去交流,因此下面这几句中国式父母经常用的话,要尽量少说。
●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要求孩子处处服从大人的安排,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家长本位的思想,强势独断,说一不二。
●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变相的威胁背后,其实是一种控制——孩子只有听话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否则后果自负。
●一看你就没多大出息,将来就捡破烂吧。
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特别差劲,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就知道玩。
剥夺了孩子玩耍的权力,让孩子感觉自己只有拼命学习才可以得到父母的满意。
●你怎么就不如别人?
永远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总拿他们跟别人比。
●你又做错了,真笨!
贬低式的评价,将使孩子在“自己一无是处”的阴影里桎梏一生。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作为父母,我们往往低估了自己的语言对孩子的杀伤力,也高估了孩子承受这些伤害的能力。
3、适当留白,适时闭嘴
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位妈妈,因为嗓子出现问题,做了一个手术,无法开口说话。
这天,她儿子放学回到家,一个劲儿地抱怨:“我好讨厌我们的老师,我再也不想上学了!”
换作平时,听到儿子这样说,她一定会严肃制止并好好教育一番。但这一次因为病情,她只好保持沉默。
见妈妈没有说话,激动的儿子继续向她诉说着自己的委屈:
“妈妈,今天老师说我的作业是抄同桌的,其实真的没有,为什么我的努力和进步,老师都看不见……”
说着说着,男孩忍不住哭了起来。这位妈妈无法开口说话,只好用力抱了抱儿子。
没想到男孩哭完,很快就平静下来,对她说到:
“谢谢你妈妈,谢谢你听我说这些事,谢谢你理解我,我以后一定会好好努力,让老师看到我的成绩。”
艺术创作上,有一个概念叫做“留白”,指的是有意留下空白,让作品更加协调精美。
拿到亲子沟通方面,它同样适用。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孩子掌握沟通的主导权,父母做那个倾听者就行。
很多时候,大人的话少了,与孩子的关系自然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