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率西班牙、丹麦等11国领导人突访基辅,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罕见同行。这场被《卫报》称为“欧洲团结秀”的访问,宣布向乌克兰提供35亿欧元援助及对俄新制裁,却因内部矛盾与特朗普政府的冷漠应对,暴露出跨大西洋联盟的深层裂痕。
欧洲此次高调行动,旨在对冲特朗普政府的“亲俄转向”。2月美俄密谈曝光后,特朗普团队被曝承诺解除对俄能源制裁,引发欧盟恐慌。英国率先加码,宣布“史上最严”对俄制裁清单,冻结俄央行42亿美元资产;加拿大则从俄海外冻结资金中划拨50亿美元援乌。然而这些举措象征意义大于实效——俄乌前线每日弹药消耗达6000万美元,欧盟新援助仅够维持58天作战。
当欧盟代表团在基辅展示团结时,法国总统马克龙正苦坐白宫会议室。视频峰会中,他试图说服特朗普延续对乌军援,却遭对方强硬打断:“乌克兰的稀土矿开采权比北约宣言更重要。”事实上,特朗普政府已启动与基辅的矿产谈判,要求获得扎波罗热锂矿51%的控股权,作为重启军援的条件。这种交易式外交令欧洲愕然,德国《明镜》周刊评论称:“当美国把盟友当作资源殖民地时,跨大西洋信任已名存实亡。”
欧洲的强硬姿态难掩内部分裂。波兰、立陶宛等国主张对美实施对等关税报复,暂停波音客机订单;而德国、荷兰担忧贸易战升级,坚持“以谈判换缓和”。这种分歧在应对特朗普对欧钢铝新关税时尤为明显——欧盟虽威胁对美国科技公司加征数字税,但27个成员国中仅9国完成立法程序。更严峻的是,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公开反对援乌,称“欧洲正在为美国的霸权幻想流血”。
欧盟委员会力推的“战略自主”计划正遭遇现实打击。尽管冯德莱恩宣布2027年前组建5000人快速反应部队,但成员国防务开支达标率仅63%。法国核威慑覆盖范围谈判陷入僵局,德国提议的“欧洲军”因指挥权争议搁浅。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加大对欧施压,要求北约成员国将GDP的3%投入防务,这对债务率超100%的意大利、西班牙而言无异于天文数字。
这场跨大西洋博弈揭示残酷现实:当欧洲试图摆脱美国阴影时,却发现自己既无统一意志,也缺战略资源。正如基辅街头飘扬的欧盟旗帜下,乌克兰士兵仍在用1980年代苏制弹药作战——象征性支持与实质胜利间的鸿沟,或许比第聂伯河更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