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家解析地球是否进入活跃期

川奇聊谈 2025-03-31 10:56:55

缅甸曼德勒市中心的地标建筑在剧烈摇晃中坍塌,3月28日发生的7.9级地震已造成1700人死亡,这是2025年全球最强震级的地震。,南太平洋汤加群岛再度发生7.3级地震,两大洲的震动将“地球是否进入活跃期”的疑问推向舆论焦点。

缅甸震中所在的实皆断裂带,是喜马拉雅地震带最活跃的段落之一。中国地震局数据显示,1900年以来该区域已发生10次7级以上地震,1912年更出现过8.0级强震。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仅30公里,能量直冲地表,叠加曼德勒市建筑抗震等级不足5级的现状,导致灾难性后果。

而汤加地震则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常规活动。该区域年均发生12-14次6级以上地震,至今的频次仍在正常波动区间。美国地质调查局记录显示,汤加海沟每年板块移动速度达9厘米,是全球构造运动最快的区域之一。

尽管公众感受强烈,地震学家普遍认为当前尚不能判定地球进入活跃期。全球共记录17次6级以上地震,较同期的22次下降23%。中国科学院地质所模型显示,近百年地震能量释放曲线呈周期性波动,目前仍处于均值区间。

值得关注的是地震灾害的叠加效应。缅甸地震导致80万人暴露在IX度(9度)烈度区,相当于承受汶川地震北川县的破坏力;而汤加地震引发海啸预警,虽未造成重大损失,却暴露出岛国防灾体系的脆弱性。

中国地震局在缅甸震后37分钟启动跨境应急响应,其研发的“地震预警信息处理系统”成功将云南震区的预警时间提前12秒。这套系统已在川滇地区覆盖1.2亿人口,预警盲区从2010年的80%缩减至15%。

联合国减灾署最新评估显示,全球仅23%的城市完成地震风险评估图谱绘制。这种认知滞后在缅甸体现得尤为明显——其建筑抗震标准仍停留在1980年代水平,农村地区90%房屋为竹木结构。

当地球板块继续以每年数厘米的速度碰撞挤压,人类与地震的博弈注定是永恒课题。正如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教授平田直所言:“恐惧源于未知,而科学的价值在于将未知转化为可应对的风险。”

0 阅读:38
川奇聊谈

川奇聊谈

为你传递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