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府院之争:总理把总统赶下台,民国时期最精彩的权力斗争

小瑀说史吧 2024-08-01 23:39:25
导语

府院之争是民国初期,北洋政府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的权力斗争事件。这里的“府”是指总统府,“院”指国务院,府院之争即是总统和总理之争。

历史上的第一次府院之争从1916年持续至1917年,在总统黎元洪和总理段祺瑞之间展开,最终以段祺瑞获胜而告终。

这场府院之争在当时闹得人尽皆知,上演一幕幕啼笑的政治闹剧,堪称民国史上最精彩的内斗大戏。

府院之争的根源:国父孙中山一手埋下的雷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延续近三百年的大清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北洋军队领袖袁世凯奉命与南方革命党议和。

革命党领袖孙中山意识到虽然起义暂时成功,但革命党内部却是派系林立、一盘散沙,而且武器装备匮乏,军事人员素养欠缺,根本不是北洋军的对手。

在袁世凯的强力逼迫下,孙中山不得不以让出临时大总统为条件,以此保住辛亥革命胜利果实。

当然,孙中山对袁世凯的革命忠诚度是不信任的,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在下野前联合国会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

在新的政体下,总统虽是国家元首,但国务总理却总揽行政,凡是总统提出的法令,均需要总理的附署才能生效。

这样一来,总统的权力被总理分夺,表面上总统是国家一把手,但实际上却是二元制政治体制。

可以说,孙中山为限制袁世凯是煞费苦心,看似分权制衡,但却为日后的双头对立和府院之争埋下隐患。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实践证明,孙中山想要限制袁世凯的计划还是落空了。

袁世凯利用北洋集团领袖的身份操纵内阁,国务总理唐绍仪、赵秉钧等在任数月便下台。

1913年新组建的国民党在宋教仁领导下取得竞选胜利,宋教仁力图以政党制内阁限制袁世凯,但在准备组阁之际又被北洋政府暗杀。

此后袁世凯大权独揽,总理和国会均在其控制之下,所以这一时期并不存在所谓的府院之争。

不过这种看似稳定的局面在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发生了变化。

因为袁世凯一死,下面的北洋高层谁也不服谁,没有人能彻底镇得住局面,总统和国务总理为了争夺权力而愈加对立,最终酿成民国历史有名的府院之争。

黎段之争,法统元首与军阀总理的较量

1916年6月7日,袁世凯死后的第二天,副总统黎元洪宣誓就职大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

当时由于袁世凯复辟帝制,废除临时约法,民国上下被折腾的乌烟瘴气。

而黎元洪素以宽仁谨厚出名,段祺瑞则被认为正直不阿,社会各界对新一届北洋政府十分期待。

然而没过多久两个人就闹掰了,并很快引发府院之争。

黎元洪虽然是国家元首,但段祺瑞作为北洋军事首领,手握强大北洋军,获得大多省份督军、省长的支持。

由于手握枪杆子,腰板自然就硬,再加上段依仗自己是北洋旧勋,性格刚愎自用,强硬跋扈,一股子军阀作风。

段祺瑞画像

而黎元洪虽是总统,却毫无兵权,仅仅指望国会强撑门面,段祺瑞自然不把黎放在眼里,在日常政务中多有轻视冒犯之举。

可恰恰黎元洪又是外柔内刚,不甘屈服之人,要知道黎元洪曾作为武昌起义反清第一人,其地位身份仅次于袁世凯,对于段祺瑞这个暴发户,黎元洪打心里瞧不上。

很快两人爆发第一次冲突,黎元洪就职不久,社会各界要求恢复被袁世凯破坏的临时约法。

黎元洪打算召集国会商议,一是顺应民意,安抚民心,二是限制段祺瑞独断专行,结束北洋独裁局面。

而段祺瑞出于维护北洋军阀和独揽大权的考虑,坚持反对恢复约法,虽然最终在国民党、国会和舆论支持下,临时约法得以恢复,但黎段二人就此结下梁子。

没过多久他们的矛盾就摆到台面,段祺瑞想把自己的心腹徐树铮推到秘书长的位子上。

黎元洪明知徐是段的亲信,而且徐的为人一向嚣张跋扈,处处越俎代庖,以前被袁世凯厌恶,黎元洪更是不喜。

于是黎拒绝在任命书上签字,后来还是在北洋大佬徐世昌的调解下同意,但徐树铮却记下了仇,有一次,徐树铮拿着一份委任状请黎盖印,黎问其履历,徐竟回答:

“当今实行内阁制,总统您何必多问!我很忙,您还是快点盖印吧!”

要知道,黎元洪虽无兵权,但毕竟是总统,如今受此羞辱,自是十分愤怒,对左右说:

“我本来不想做什么总统,他们眼中哪里有我!”

徐树铮如此跋扈犯上,段祺瑞竟还处处袒护,这就导致府院矛盾进一步扩大。

为了对抗徐树铮,黎元洪聘请一样霸气耿直的丁佛言为总统府秘书长。

丁佛言为报界出身,笔锋锐利,喜欢谈论时局,打抱不平,如今被召到黎元洪麾下,两大府院秘书长真如针尖对麦芒。

丁佛言挥笔怒斥徐树铮和内阁,徐树铮为与之抗衡,自行创办《公言报》,以牙还牙。

本是北洋集团内的府院之争竟成为花边新闻,搞得人尽皆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话题。

随着矛盾的深化,黎段二人竟至事事必反,为争而争,凡是你支持的我就反对,你反对的我就支持。

不久徐树铮又和内务总长发生冲突,段祺瑞想将内务总长免职,但黎元洪拒绝签字。

僵持不下之际,又是徐世昌出面,最终以总长和徐树铮双双解职而告终,不过府院之争的冲突却愈演愈烈。

一战参不参加谁说了算?府院之争一较高下

正当黎段二人关系僵持不下之际,府院就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上发生新一轮冲突,如同火上浇油一般越烧越旺。

1914年一战爆发的时候,段祺瑞认为德军实力强大,极有希望取得战争的胜利,因此反对对德宣战,而黎元洪则主张与德国断交。

到1917年初,日本开始拉拢段祺瑞对德宣战,并答应给段一笔巨额贷款帮助其扩充军备。

此时的北洋内部军阀派系林立,段祺瑞急需钱款购买武器,扩大军队规模以形成对其他派系的压制优势。

再加上德军败相已露,于是段祺瑞摇身一变,成为坚定的主战派。

而黎元洪则更与美国交好,美国十分清楚日本对段的拉拢是变相在远东扩张,由于美国不愿日本势力坐大,便暗中授意黎元洪反对参战。

于是黎段二人在主战、主和的立场上掉了个个,按照临时约法的规定,开战议和这样的国家大事需要总统总理意见一致才可。

如今两人意见相左,谁也不肯让步,国会里也形成两派,整日在是否对德宣战的问题上争吵不休。

段祺瑞手握枪杆子,自然硬气强势一些,在其逼迫下,黎元洪于1917年3月签署对德断交令,可到了国会却不被批准,至于对德宣战,黎元洪这关就是拖延不办。

1917年5月,恼羞成怒的段祺瑞联络各省督军,在北京召开督军团会议,鼓动督军们率领军队浩浩荡荡进京给黎元洪施压。

同时,段又指挥士兵包围国会,干扰议员审议宣战议案,甚至殴打、恐吓议员,多名议员不堪受辱愤然辞职。

虽然后来国会作出让步,通过对德断交议案,但在宣战问题上依然悬而未决。

不久后,突然有报纸爆出猛料,曝光段祺瑞与日本互相勾结,以对德宣战换取借款,甚至还把大量矿产资源抵押给日本。

段的卑劣行径引发社会舆论的广泛声讨,黎元洪趁此时机,以总统之名将段祺瑞解职,段祺瑞一气之下跑到天津暂居。

段祺瑞再造共和,赢得府院之争的胜利

黎元洪似乎高兴的还是太早了,失去总理职位的段祺瑞并未因此消停,他千方百计的想办法给黎元洪使绊子。

首先,段祺瑞搬出临时约法,按照规定,未经国会同意,总统是无权罢免总理的,因此黎元洪对其的撤职没有法律依据。

接着,段祺瑞利用影响力,在天津组织了一个军务总参谋处,与北京总统府分庭抗礼,随后又策划南方各省督军闹独立。

眼见北洋政府再次陷入危机,苦于无军权的黎元洪病急乱投医,偷偷联系督军团团长张勋,请求其帮忙调解。

张勋满口答应,可一进京就把枪口对准黎元洪,要求其在三天内解散国会。

方知引狼入室的黎元洪悔之晚矣,只能照做,只不过黎元洪没有意识到张勋有更大的野心。

他带着自己的辫子军,在一众满清遗老遗少的起哄下,反手废了中华民国,直接拥立溥仪复辟帝制。

就这样,黎元洪不仅没有恢复总统的威权,连位子都没有保住,只能匆匆辞职躲避到使馆区。

这时躲在暗处的段祺瑞终于等到东山再起的时机,当即率领自己的皖系亲信攻入北京,赶走张勋,可怜复辟闹剧仅仅维持12天就草草结束。

而段祺瑞不仅重新坐上总理宝座,还赢得三造共和的美誉,在他的推动下,民国宣布对德宣战,第一次府院之争最终以段祺瑞的胜利而告终。

小结

第一次府院之争以段祺瑞的胜利宣告结束,可以说,段祺瑞以一石二鸟之计,不仅驱逐了黎元洪,赶走了张勋,还通过再造共和,为自己挽回声誉。

然而段祺瑞过于刚愎武断,他上台后不仅废除临时约法,还拒绝重新组建国会,很快又与直系军阀冯国璋展开第二次府院之争,中国在无穷无尽的折腾下陷入军阀混战的黑暗时代。

0 阅读:0

小瑀说史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