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从来都黑大明,吹南北宋,因为大明已经被现在的互联网风气带到了一个比肩秦皇汉武的高度,已经资深了各种yy的口嗨口号,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不如说大明是阉人天下吧,瓦剌也是坏,不杀还给放回来。
明英宗朱祁镇,一个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的皇帝,历经屈辱后通过“夺门之变”重登皇位,却在复辟后为误国权宦王振立祠,赐名“旌忠祠”。
震惊朝野,千古争议!
一、土木堡之殇
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南侵,明朝边关告急。王振,宣德年间入宫的宦官,凭朱祁镇的宠信,独揽朝政,权倾一时。他排除忠臣,贪腐误国,却怂恿年仅22岁的朱祁镇亲征瓦剌,酿成“土木堡之变”。五十万明军全军覆没,朱祁镇被俘,王振被愤怒的将士乱刀砍死。
《明史·王振传》记载:“振死,军中欢呼,然国势自此衰矣。”
惨败,不仅让明朝元气大伤,也让朱祁镇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被俘皇帝。
他被押往瓦剌草原,饱受屈辱,而王振则背负了误国骂名。朱祁镇被俘后,其弟朱祁钰即位,于谦等忠臣力保北京,稳住局势。
七年后的1457年,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复辟,重掌大权。此时,为王振立祠的决定,令人费解。
二、君臣旧恩
朱祁镇9岁登基,懵懂无知,王振作为贴身宦官,陪伴他成长,形同导师。
《明史》暗示,朱祁镇对王振有深厚私情,即使土木堡之变后,也未完全否定这位“旧臣”。
王振虽误国,但在朱祁镇心中,或许仍是一个忠心侍奉的伴侣,这皇帝格局也就仅限于此了。
复辟后,朱祁镇身处孤立,朝野分裂,旧日的君臣情谊成了他为王振立祠的动因。
赐名“旌忠祠”,追封王振为“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仿佛在缅怀正统朝的往昔荣光。这种情感化的决定,固然有悖常理,却也映照了一个年轻皇帝在国难后的复杂心境。
三、政治算计
为王振立祠,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复辟后政治斗争的产物。夺门之变后,朱祁镇面临景泰朝旧臣的阻力,尤其是于谦等功臣的威望,让他如芒在背。
听信徐有贞、石亨等人谗言,朱祁镇处死于谦,清洗景泰朝势力!处死于谦啊兄弟们!
王振作为正统朝的象征,与景泰朝对立,为他立祠,等于向正统朝旧党示好,重塑权威。
主要是朱祁镇能掌权完全是依靠宦官集团,曹吉祥这类人。
而王振是宦官的代表,为他“平反”,能加深宦官对自己的忠诚,保证他们在权力斗争中支持自己。
《明史》记载:“英宗复辟,念振旧恩,命立祠,赐谥,然士大夫多病之。”
就这做法,就不配吹大明,靠宦官压制士人,简直是把国家推向深渊。
四、洗刷耻辱:淡化土木堡的责任
土木堡之变,不仅是王振的决策失误,也与朱祁镇的轻率亲征密不可分。被俘的耻辱,如阴影笼罩着他。复辟后,他急于重建帝王威信,为王振立祠,等于将国难的责任推给“误导”的权宦,间接为自己的失策开脱。
通过追封罪臣,朱祁镇试图重塑正统朝的“合法性”,淡化自己的历史污点,非但未能挽回声誉,反而让朝野哗然,士大夫群起非议。
朱祁镇缺乏平衡朝野的智慧,过度依赖宦官,导致决策偏颇,损害了复辟政权的合法性,也为后来的宦官专权(如刘瑾、魏忠贤)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