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解决买菜问题的高峰时段,小区里的年轻人们都喜欢在线上下单,给社区里买菜团长打电话。
可不仅仅在城市里,那些看似普通的村庄,也有着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
拼多多这样一个电商平台,竟然能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几个普通人的经历,他们的故事可能会让你对电商就业有新的认识。
“新农人”刘志军的返乡创业之路刘志军曾是满心挣扎的北漂一族。
2009年,从大专毕业后的他毅然选择北上,在北京的一家汽车公司从事整车组装工作。
尽管每月的收入有4000元,北漂的生活成本却高得让刘志军完全攒不下钱。
于是,他决定回家种水果。
老家隰县,处在北纬36度,是优质水果生产带。
刘志军开始种植红富士苹果,但一场冻害天气让他损失惨重,最后不得不又回到城市,开始了快递员的工作。
在快递工作的辛苦和反复中,刘志军萌生了新的想法:为什么不在网上卖水果呢?
再次回到隰县,他拔掉苹果树改种当地的地标农产品玉露香梨,并在朋友的带动下加入拼多多平台。
通过拼多多,刘志军不仅为自己和家人找到了工作,每年到了疏果、打包等工作时,还能为附近的村民带来工作机会。
2019年的秋天,拼多多启动了新一轮10万新农人培育计划,刘志军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从线上课程到线下培训,拼多多全面提升新农人的业务能力,现在刘志军的店铺每天有近200单的销量,玉露香梨总销量超过了200万斤。
张达:从水晶商人到穿戴甲创业者90年港片似的背景切换,一名叫张达的年轻人也有了新的冒险。
1993年出生的他,高中毕业后到北京做起了水晶生意。
由于江苏东海是著名的“水晶之都”,张达希望从家乡运货到北京销售。
但现实并没有像想象中那么美好,最终,他和妻子回到了东海。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达在拼多多上发现了穿戴甲的商机。
2019年3月,他开设了第一家拼多多店铺。
刚开始,一家人和十名员工挤在二十多平方米的客卧里,但随着订单的不断增加,最终租下了数千平方米的厂房。
东海的穿戴甲行业因他而迅速发展,从业人数达到5万多人,年产量突破1亿副。
张达们用自己的探索总结了一套走差异化路线的方法论:通过对比穿戴甲的点击数、转化率,快速找到爆款。
他们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需求,还将产品卖到了海外市场,为东海的穿戴甲带来了新的生机。
买菜团长刘莹莹的逆袭人生让我们回到城市里的外卖单,了解刘莹莹的故事。
1998年出生的她原本是一名游戏代打主播,但为了生计,她决定在西双版纳开一家云南特产店。
无奈选址偏僻,流动人口少,创业失败的她陷入了困境。
在房东的建议下,刘莹莹成为了一名多多买菜团长。
尽管最初对农产品一窍不通,也不懂得如何推广,经过短暂的学习和摸索,她终于掌握了这个角色的窍门。
长期久坐的苦恼被打破,她每天出门与小区的老人们打招呼,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在线上下单。
最终,她的订单量一跃达到每天400到700单,每月收入超过一万元。
小卖部变身自提点,刘阿姨的新生意不仅是年轻人,年长的居民也能找到自己的新岗位。
刘阿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年轻时她做过保姆、保洁和服务员,和丈夫推着小车卖熟食,后来盘下了小区楼下的一个小卖部。
2020年,多多买菜业务逐渐兴起,刘阿姨主动将自己的小卖部申请成为自提点。
开始她很担心会影响小卖部的生意,但事实证明,这样一来反而带动了更多的人进入小卖部消费。
现在,她每个月靠自提点的理货收入就能赚到两三千元,还带动了店里的其他销售。
这些普通人通过拼多多的平台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让原本单调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通过创新的方式,拼多多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也为无数人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正如我们从这些故事里看到的,创新和就业不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新农人改变了旧有的供给模式,穿戴甲创业者用数字化能力撑起了产业带,买菜团长和自提点则在社区里生根发芽。
创新的推动不仅停留在科技层面,更重要的是为每一个普通人带来可能性。
这些人在拼多多的支持下,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还带动着整个社区、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真正做到了让电商就业热潮持续点燃。
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拼多多用创新打通商业链路,降低创业和经营成本,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造出新的前景、新的岗位、新的机会。
这不仅是电商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更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实现的美好生活。
希望这些故事能让你看到,不管身处何地,不管背景如何,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奋力一搏,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创新,并不是只属于那些高科技企业,它也属于每一个敢于是平凡岗位上追求不凡的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