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看一系列优质内容。
2025年春天,一则令人振奋的医学新闻刷屏各大媒体:知名歌手吕建忠,在历经数小时的高难度心肝联合移植手术后不但成功挺过手术难关,还已康复出院。

这是亚洲首例成功的心肝联合移植案例,标志着中国器官移植技术再攀高峰,也让“器官联合移植”这个曾经遥不可及的医学概念,第一次真正走进了大众视野。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手术,更像是一场跨越生死的博弈。在很多人看来,心脏移植已经是极限操作,肝脏移植更是风险重重,而当这两项高风险手术叠加时,成功的可能性几乎微乎其微。
但正是凭借中国医护团队坚定的技术信心、日益完善的器官捐献体系,以及患者顽强的生命意志,这场医学“奇迹”最终被写进了现实。
心肝联合移植:为何如此稀有且复杂?
大多数人对器官移植的理解,往往止步于肾移植或肝移植。心肝联合移植,顾名思义,就是同时移植心脏与肝脏。
这类手术通常用于同时发生严重功能衰竭的患者,比如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肝硬化,或长期心力衰竭导致肝脏严重损伤的病例。
但真正让它成为“罕见操作”的原因,远不止器官数量的增加。整个手术过程涉及多学科协作——心外科、肝胆外科、麻醉科、重症监护、感染控制等环节必须无缝衔接。

手术时间往往超过10小时,患者在术中术后的感染、排异、出血等风险大大增加,对团队的经验、设备支持和术后管理提出极高要求。
哪怕在技术高度发达的欧美国家,心肝联合移植的年手术量也屈指可数。根据《美国器官共享联合网络(UNOS)》的数据,2022年美国全年仅完成约30例心肝联合移植。
相比之下,吕建忠的康复,是个体的胜利,更是亚洲医学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能先换心,再换肝,或反过来进行?这背后的医学逻辑并不“随便”。
在某些疾病中,心脏和肝脏之间存在高度依赖关系。长期心衰会导致肝脏长期缺血,形成“心源性肝硬化”;而肝硬化又会加重心脏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换一个器官,另一个失能的系统很可能导致新器官迅速损坏。
而心肝联合移植的最大意义,在于同时“置换”患者两个濒临衰竭的系统,让新心脏和新肝脏在一开始就相互支持,避免单器官移植后的“连锁崩溃”。

对于吕建忠来说,这种“系统重构”的治疗方式,恰恰为他赢得了与死神博弈的胜利。
中老年人能承受这样的手术吗?提起器官移植,很多中老年人第一反应就是:“我这年纪还能做吗?”“风险是不是太大?”
随着医学技术进步,年龄已经不再是器官移植的绝对禁忌。
近年来,多个权威研究表明:在术前评估合理、术后管理得当的前提下,中老年患者在心脏、肝脏等移植手术后的生存率并不低,甚至与部分年轻人相当。

关键在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疾病进展、是否存在多系统损伤等因素做出综合判断。
换句话说,不是“年纪决定能不能移植”,而是“身体状态说了算”。
吕建忠虽然年届中年,但长期坚持锻炼、饮食规律、无基础代谢疾病,这些生活习惯反而成为他术后恢复的“保护伞”。
器官捐献,让生命延续的“接力棒”在这场手术背后,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英雄——器官捐献者。

没有捐献者的无私奉献,一切手术都无从谈起。
自中国全面建立公民自愿捐献的器官获取体系以来,器官捐献数量逐年上升。
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年度报告(2023)》公布,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实现器官捐献超14万人次,移植器官总数超过40万个,位居世界第二。
但供需矛盾依旧严峻。每年仍有大量患者因等不到合适器官而失去生命机会。
对中老年人来说,理性认识器官捐献,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一种对社会的回馈。

或许读者可以扪心自问:如果有一天自己或亲人面临器官衰竭,我们是否愿意接受别人捐献的器官?如果答案是“愿意”,那么换个角度,我们是否也愿意成为那位默默传递希望的“接力者”?
手术之后,更重要的是“活得好”吕建忠成功出院后,一度成为“励志偶像”。
但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多器官移植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定期监测排异反应、感染风险和器官功能。

对中老年患者而言,这意味着生活节奏的彻底改变:饮食清淡、避免高强度运动、规律作息、拒绝烟酒。
很多人以为手术成功就意味着康复,其实不然。术后生活管理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维系新生的重要环节。
吕建忠在术后主动聘请营养师、康复医、心理咨询师帮助自己重建生活节奏,这种“主动参与”的态度,正是他快速康复的关键。
这也给所有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提了个醒:不要等到器官“走到尽头”才重视健康,而是要从每一次体检、每一个生活细节开始,积极做出改变。

吕建忠的手术是“奇迹”,但背后并非偶然。
他的康复之路,映射出中国医疗体系发展的成就,也揭示了普通人应对重大疾病的可能路径。

第一,器官移植技术正在变得更可及、可控。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重症患者不再“病入膏肓”,而是有了重生的机会。
第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术前准备。
中老年人更应重视基础健康,减少慢病累积。

第三,器官捐献意识需要社会共同推动。
这是医学与人文的交汇点,需要每一位公民的理解与支持。
这不只是一场手术的胜利,更是一种观念的唤醒。
在生与死之间,我们可以选择的是等待,还有积极应对、科学决策和彼此成全。
参考资料
1.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23年第44卷第2期,《我国心肝联合移植术现状与挑战》,作者:王晓东等
2. 国家卫健委《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年度统计报告(2023)》
3.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4年第44卷第1期,《复杂器官联合移植术后免疫管理策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