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内,先是韩国总统尹锡悦因打破惯例,时隔44年再次发布戒严令而遭到弹劾;后是法国政府62年来首次被议会推翻,总理巴尼耶被迫递交辞呈。究竟是哪一环节出了问题,以至于上述国家爆发如此剧烈的动荡?
综合观察者网12月5日的报道,依照法国宪法,法国总理巴尼耶即将向马克龙递交辞呈,这是1962年以来法国政府首次被议会推翻,上任仅3个月的巴尼耶也将成为法国历史上任期最短的总理。而巴尼耶之所以带着整个法国政府一起辞职,其直接原因是法国左翼议员与极右翼议员联手,凑够了通过不信任动议所需的至少288票。
这一场景多少有些荒诞。长期以来法国左右翼互相看不顺眼,用势同水火来形容其关系也不夸张,结果在弹劾巴尼耶这件事上,却难得达成一致,也可见马克龙的这一任命着实犯了众怒。接下来难题到了马克龙这边,即究竟任命谁来当新任总理。
实事求是地讲,他恐怕想不出来一个令各方满意的人选。首先,法国国民议会共有577个席位,左翼联盟“新人民阵线”获得182个议席,中间派掌握163席,而极右翼国民联盟占143席。三派谁都不是绝对多数,且都能联合另外一派发起对总理的弹劾。再叠加上三派之间彼此的矛盾,总理人选可谓难上加难,法新社也在报道中承认,“很难想象哪个人选可以在一个已经四分五裂的议会中得到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被列入候选人名单的人选也寥寥无几,大致只有法国国防部长塞巴斯蒂安·勒科尔努、中间派的弗朗索瓦·贝鲁,以及左翼联盟的前总理贝尔纳·卡泽纳夫比较有名望。至于极右翼的人士,不管选谁都会遭到中间派和左翼的一致反对。
而从宏观上来看,法国和韩国之所以政局动荡,本质上是执政党不在议会具备绝对优势,议会内部形成不了共识,最后均卡在了预算案上:尹锡悦因共同民主党卡住明年的预算案,而冲冠一怒,巴尼耶则因为一项削减开支法案,黯然下台。代表性的便是已经解体的德国“红绿灯”联合政府,一个政府竟然需要同时凑齐三派人士,才能保持绝对多数,可见其分裂。
开了这个坏头的当属美国。2016年特朗普第一次击败希拉里入主白宫,充分说明了美国内部存在“沉默的大多数”,一些人宁可投给特朗普这样的政治素人,也不愿意再投给无所作为的建制派。随后全球也因此刮起了一场“特朗普风暴”,出现了不少一些右翼人士掌权的国家,比如曾任英国首相的约翰逊,以及阿根廷现任总统米莱。而特朗普任上发起的贸易战,更加剧了全球范围内右翼势力的抬头。
简言之,如何应对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各国也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共识,因此出现政治倾向上的分裂实属正常,反映到政治生活里就是议会斗争愈发激烈。如今特朗普再度上台,其举措势必会加剧这一情况,各国需要通盘考虑未来走向的时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