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北京开会,周总理看到一人眼熟,毛主席:我们的老班长回来了

历史实战派 2024-08-21 11:52:00

1956年底,全国的英雄模范齐聚北京,在这些人中有一个特殊的人,也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老相识。当他出席大会时,就连毛主席都意想不到,他一看到此人激动地说道:“我们的老班长又回来了。”那么,此人到底是谁呢?

1956年,李开文在全国的劳动模范中脱颖而出。

他在大别山金寨县城当一个小小的粮食站站长。工作期间,他任劳任怨,在这里他不像站长更像是一个长工。他在这里,每当粮仓有什么问题,他总是会钻到仓板下,把所有的老鼠洞都堵上,爬上屋顶,把屋顶修好。

那些让人注意不到的小事,也都是李开文做的。

就比如粮站的扫把是他自己扎的,他还经常检查职工的鞋子,因为他们总会不小心把粮食灌进鞋子。

在李开文的心中,他时时刻刻装着他人,装着党的事业,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李开文对自己和家人要求严格,在自己的生命中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在工作期间,他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塑造了一名优秀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

他每次出去都会为父老乡亲办事,一起出去的会计都连连叫苦。李开文规定一天伙食不超过五毛,一天的住店费不超过一块。

一次,饭太硬,他的小菜吃完了还有半碗饭没咽下,他说再花五分钱青菜下饭。他却倒了一碗免费的白开水,硬是把半碗饭吃下去了,还告诉他不要大手大脚。

就是凭借着这样的精神,李开文毫无疑问被评为了劳动模范。

谁知道,此人深藏不露,毛主席和周总理都认识他。

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李开文比毛主席还要小两岁,1929年,李开文毅然参加了红军。

他当过战士,当过担架队长,还在长征中背着六七十斤的炊具,当过炊事员。

1936年周恩来召集各队在延安开会。会上,周恩来说让他们找一些可靠的人到中央工作。于是李开文被推荐到延安来工作。

来到延安的第一天,一位同乡就带着他见到陈云,说他老实可靠,陈云立即把它安排到了毛主席身边工作。就这样,李开文当上了中央小灶的炊事班班长,成为了毛泽东的炊事员。

李开文上任之后,查看到伙食开支过大,深究后才发现是中央小灶沾光比较多。他发现中央首长的伙食不到总体的三分之一。

这下,老李坐不住了,他把所有的炊事员和首长身边的警卫员召集来开了个会。他好言相劝,说你们都不要来这里吃了,中央首长的伙食钱本来就少,咱们不能这样做。李开文从那之后严格控制就餐人数,把大锅换成小锅,把首长们的伙食从三菜一汤改为四菜一汤。这样一来毛主席的饭菜数量增加了,质量也提高了。

中央的同志都听说,李开文把毛主席照顾得很好,开支少、伙食也好还有结余。为此,李开文被评为劳动模范。

李开文对毛泽东的照料,倾尽全力,毛主席吃过的菜他都尝过。

在延安期间,生活条件艰苦,毛主席日夜工作,李开文总是想办法怎么能让毛主席吃点有营养的东西。这天他听苏联的医生说,肥肉能健脑,于是他赶紧搞来肥肉给毛主席做出来,给他增加营养。

从那之后,毛主席的餐桌上,红烧肉成为了最常出现的一道菜,他做的红烧肉,毛主席是最爱吃的。

在延安大生产时,毛主席还给身边的他分配了生产任务。炊事班八个人的任务李开文一个人完成,而且他还会打草鞋。

毛主席和周总理也都穿过,他手艺精湛,许多人都喜欢穿他的鞋,还没打出来就会被抢先订货。这些钱后来成为了中央小灶的收入。

那个时候,在毛主席的推荐下,李开文就当上了劳动模范。

就是这样对国家和毛主席作出许多贡献的人,后来为何到农村了呢?

原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总理也曾安排他到天津的糖厂当厂长。可他总觉得以自己的能力不能胜任,不值得给他这么好的工作。他执意要回到家乡,毛主席让他当副县长,他却表示自己当一个粮食站的站长就知足了。

事实证明,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在家乡李开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党和国家放在第一位。他把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的钱,给家乡修路架桥。这一次,他又一次当上了劳动模范,再次见到了毛主席。

一见面,毛主席就激动地走过来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我们的老班长回来了。”连连称赞他真了不起。

这一次,毛主席还专门请他吃了饭,还送他一件御寒的棉衣和大皮鞋。可当他回去之后,还是把棉衣捐给了博物馆,把皮鞋送给了贫困的老人。他认为这些东西,应该到需要它的人手里。

这几十年来,李开文始终严格要求着自己,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在李开文的家中,一进门就能看到一副对联:万代不忘毛主席,红心永远向着党。横批是毛主席万岁。

走进屋子,四面的墙壁悬挂着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大幅画像,相框里是发黄的领袖们和李开文的合影照片。

而他家里的陈设也非常简单,除了电灯之外没有其他电器,家具也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0 阅读:31

历史实战派

简介:讲好历史故事,还原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