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企管理:一顿饭吃出三个“专班”

职事拒华而不实 2024-03-13 19:44:53

大家好,这一期聊国企中的“专班“。

不知不觉间,“专班”这个词儿已经无处不在,就连一些企业食堂里都贴着“职工满意度专班”的照片和职责分工。

上个月,在中部某省,晚上客户的领导班子和项目组一起吃饭。推杯换盏之间,董事长让我说说核心工作和需要注意事项,我大致分成了三个方面来讲:“组织结构及岗位XX、薪酬XX、绩效….”。接下来,让我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董事长非常严肃的说,“只有死死抓住核心问题、关键问题,才能事半功倍。因此,我提议围绕此事成立三个专班:机构改革专班、薪酬福利专班、绩效改革专班…”董事长讲完,还非常客气的捎带了我一句“王老师,您说呢?”。我顿时脑子一团懵…

“专班”,从字面来说,“专”,有专门性的意思;“班”,表示是一个团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实际工作中更多表现为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人在团队分工协作,便于快速决策。专班的成立表示对某事情的高度关注。

所以,“专班”这种机制,在面对一些“急、难、险、重”任务时,能够集结力量、迅速处置,从而弥补常规组织结构分工协作的不足。

但是,为什么现在国企中的“专班”烂大街了呢?

现实中,不得不说一种情况,很多时候成立专班,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解决“责任”——“问题”办到什么程度不好说,但是这个“专班”一定要“有”。

比如,某企业面临盘活资产、化债等任务,这些活儿说实话,单就资产盘活这事儿,很多平台公司心里清楚的很,手里一堆“非经营性资产”、各种烂账,你让他怎么盘活?能盘活就奇了怪了!但是呢,这事又不得不干,怎么办呢?成立专班!一个不行,成立10个(细化方向),表示重视!至于结果好不好,反正我该做的都做了!“专班”都给你成立了,你还想怎么滴!

所以,在很多企业,成立“专班”成了一种常态,哪个月不搞几个专班,好像跟没干工作似的!

下面谈下,我个人对于企业成立“专班”的理解,供大家参考:

第一:“专班”对应的是“急-难-险-重”。

非“急难险重”问题成立专班,我认为是在浪费情绪。就像每天把“地震来了”作为你的手机铃声,第一次听到的人,可能会非常紧张;时间一长,真的“地震来了”,你这句话就不灵了。

第二:“专班”是一种“应急反应”。

企业各种职责,均对应的部门,正常情况下,部门各司其职,跨部门协作又有规范的操作流程,按部就班操作即可。

这种状况下,还要成立“专班”,就说明现有组织结构在应对某类事项时存在不足和缺陷,因此需要“专班”这种机制进行弥补。

第三:“非必要“不成立“专班”。

通常情况下,企业成立了专班,一定程度上要破坏企业现有的机构职能划分和流程。

如果专班多,持续时间长,基本宣告企业内部各项管理都失效了——一切听从“专班”调遣即可。

第四:“专班”要有严格的“有效期”。

专班这种机制,本身无可厚非,是一种“应急反应”,是对现有组织机构的一种补充。但是不能把“专班”作为常设机构,一般是“专班”在处理完某事项之后就解散,而不是长期挂着。实践中,每次“专班”解散后,都需要根据这次的经验教训,重新修订和优化组织结构职能和流程。

最后,做个小结,“专班”仅是一种工作机制,无好坏之分,关键看怎么用;现实中,确实存在越来越的企业用“专班”作为“挡箭牌”和“接盘侠”,甚至是企业领导随意打破规则的利器,因为专班可以立即穿透职能和层级,让公司本应规范的治理结构荡然无存。

0 阅读:3

职事拒华而不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