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妈妈有三宝, 哺乳内衣、哺乳巾和吸奶器少不了。
可别以为吸奶器只有职场妈妈需要哈,它对哺乳期妇女来说,真的超有用:
吸奶器对妈妈的帮助
奶太多的时候,用吸奶器帮忙吸一点,能减少堵奶得乳腺炎的几率;
暂时有事离开宝宝,可以用吸奶器吸出母乳备着;
如果奶少了,吸奶器和娃一样,只要多吸吸,奶就容易回来;
娃不爱吸乳头、或者出牙期咬伤了妈妈,巧用吸奶器,可以缓几天。
但实际生活里,买到不合适的吸奶器、或者用了错误的的使用方法,不但无法维持正常奶量、还会伤害到乳房,反而可能越吸越少。

身边的同事,就有过用了5个吸奶器都不满意的悲壮经历。
咱们总结了一下,挑选和使用吸奶器,首先要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
×吸力大 = 吸得多
眼瞅着吸了好一会儿,奶却连吸奶器瓶底都还没填满,好心酸。狂按一通“+”号,让吸力更大些吧,这样总能泵出更多奶了吧?
——吸力大真的很疼有木有,但,咦?好像吸出来也没见多呀?
实际上,过高的吸力不仅不会加大产奶量,还会减产!因为充盈的奶水(奶阵)在身心放松时才会出现,产奶量自然非常高。
如果妈妈整个人已经被吸奶器折磨得像上了刑,那还谈什么奶阵,更别说加大产量了。
吸力过高、时间过长,还可能会导致乳房组织及乳头的损伤。一定要记住,舒适才是使用吸奶器的第一原则!
误区二
✘喂完了宝宝,必须用吸奶器吸空乳房
宝宝小的时候,胃口还不大。当别人都在叫嚷着奶不够时,奶牛妈妈们却每时每刻都在担心会不会导致乳汁淤积,甚至导致乳腺炎。

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啊。哎,那些奶多的妈妈是不是只能靠吸奶器把还没吸空的乳房排空了?
不不不!这样做却可能让奶产得更多。
咱们的身体可聪明了,宝宝在吃奶时,吮吸刺激会给大脑发出需求,大脑就会指挥“产奶间”:“快给宝宝再来点奶,他还没喝够!”于是奶水会继续源源不断产出。

一旦习惯用吸奶器吸空奶,大脑会持续不断收到产奶的需求——什么,宝宝怎么还没吃饱?大家加把劲啊,一定要把我们小主子给喂饱了!
最后呢,奶不仅没排空,反而越来越多了。
如果喂完宝宝后,乳房没什么胀痛感,变得比较松软,那就无需再使用吸奶器了。
但如果奶水还特别多,仍觉得乳房胀,当然也可以适当吸出,避免造成乳腺感染。
误区三
✘每次都上消毒剂
毕竟每一滴奶都是宝宝要吃进嘴里的,妈妈们不得多上点心嘛。为此,很多妈妈每次用完吸奶器后,都会里里外外对它杀菌消毒。
不仅清洗时要用上一大坨消毒剂,还要再放进锅里煮上个半小时才觉得安心。
来,告诉懒妈妈们一个好消息,吸奶器是需要消毒,但过度消毒吸奶器并不是必要的哦!
◉ 3 个月以下的宝宝,每次挤完奶后消毒;
◉ 3~6 个月,每天消毒一次;
◉ 6 个月以上的宝宝,做到吸奶器各部分零件上的奶渍能彻底清洗干净,并保持干燥密闭储藏,就不用太纠结消毒杀菌了。
不过呢,如果宝宝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体重小于 5 斤),或者存在先天免疫缺陷,那就一定要频繁给吸奶器消毒,不能有丝毫怠慢哦!这些宝宝的身体比较弱,一些小细菌就可能会给他们造成大麻烦。

其实,最省事的就是用直接煮沸的方法:将清洗后的吸奶器各部件(除主机外)放入锅内,确保完全浸入;盖上锅盖,煮至沸腾,保持十分钟以上然后熄火冷却。
误区四
姿势没摆对
妈妈们都知道给宝宝喂奶的时候,喂奶姿势和宝宝衔乳姿势都很关键——不然可能就是宝宝吃不到奶、妈妈还涨奶。
那对应着的,使用吸奶器也是一样的。
一个是妈妈的坐姿:
阅读产品说明书,找对身体姿势:一般来说,市面上很多的吸奶器都需要妈妈们身体前倾,不然不仅不能高效的产奶,还可能造成奶的回流,对机器主机的损坏。

长时间前倾,必然腰酸背痛腿抽筋,妈妈们可以在背后垫一块枕头,身体尽可能放松,然后也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看看宝宝可爱的照片视频,让心情更平静~
还有一个就是喇叭罩要用对:
合适的乳房罩会使挤奶很舒服, 而且可以挤出最多的奶水 。
通常,若乳房罩尺寸合适,乳头和乳晕处大约 13 毫米左右的乳房组织会被吸入吸奶隧道。
如果尺寸不合适,吸入的过多、容易吸力过大、甚至磨破;如果吸入的过少,则可能吸不出什么奶或者漏出。
所以选择一个有适合不同尺寸的喇叭罩的产品,非常重要。

好,认识了上面这些误区,相信妈妈们心里都有数很多!
当然了,一些基础的硬件也不能忽略,这里咱们奉上挑选小卡片。
吸奶器挑选小贴士
① 材质:不含双酚的 PP 材质,也耐高温便于消毒。喇叭罩要贴合,最好配有柔软的按摩垫。
② 功能点:单边和双边?推荐双边,防止另一边漏奶,更为周全;手动还是电动?电动更为方便省力,但手动对于泵奶需求不大的妈妈也 OK,价格便宜很多。
③ 声音:当然要选择越静音越好的啦,夜晚、还有职场,都是更体贴的选择。
④ 尺寸:一个小巧便携的泵奶器,对妈妈来说更方便轻松。

LL
好文章,第一胎奶水过多受了很多罪,孩子也跟着受罪,现在二胎了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