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秀才:并非“差字布袋”

嵩山剑客谈文化 2024-07-28 14:26:32

●王建淞

在华夏大地的中心,有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以嵩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这里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也是汉语、汉字的源头。在中华上下八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居住在中原的河南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辉煌的历史篇章。然而,在汉字的演变和规范过程中,河南方言却时常被误解,甚至被贴上“河南秀才,差字布袋”的标签。这并非河南人的错,而是汉字规范与方言差异的碰撞与冲突。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现象,以期为河南方言正名,为河南人民正声。

河南,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在这里,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河南方言作为汉语的重要主干或分支,不仅保留了古代汉语的韵味,还融入了华夏民族原始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河南人说话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充满了音乐之美。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传承着古老的文化,表达着生活的情感。然而,在某些人眼中,河南方言中的某些字词却成了“错字”,这无疑是对河南文化的误解和偏见。

“秀才”原指才之秀者,即优异之才,相当于现在的“俊才”或“英才”,或指古代科举考试中的读书人。说“河南秀才,差字布袋”,就是说连河南的人才精英都读错字、写错字,可见这句话有多损河南人啊,这也是河南被“黑”重要原因。在此怒问那些说“河南秀才,差字布袋”的人:汉语和汉字发源地的河南人,会将汉字读错、写错吗?只是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次的改朝换代,由于政治、文化需要,在统一规范汉字时,那些南迁北移的儒生们,忽略了河南方言而已,根本怨不得河南秀才。

我们必须明确,河南秀才并非“差字布袋”。河南方言中的某些字词,虽然在现代规范汉字中可能被视为“非标准”,但它们却是地方文化的独特体现。以“墨”字为例,在河南方言中读作“美”,这并非错误,而是方言的自然发音。同样,“回”字在河南方言中读作“徊”,也并非谬误,而是地方文化的独特体现。

比如方言“低脑”一词。嵩山方言说“低脑”,是指人或动物的头部,也就是“脑袋”。在嵩山地区,头疼,不说头疼,说低脑疼,父母让孩子去洗头,就说,去给低脑洗洗。冬天天冷,你那低脑冷不冷?别冻着了。

翻阅史料认真分析发现,华夏人类最早在语言交流时,头不叫头,叫“脑”,人在直立行走后,脑位于人体的最高处,由于居住在树林、山洞,行走时经常会磕碰住“脑”的现象,因脑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要加以保护,于是告诫所有人在行走时“脑”要低一点,于是就有了“低脑”一词的出现。

后来随着人们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在交往中有了礼仪,朋友相见或参见上司时要拱手“低脑”,表示礼貌待人。再后来人们在生活中感悟到做人做事要低调一点,切莫趾高气扬,为人处世要低一下脑,表示谦卑,会受人尊敬,否则会遭人唾弃,说低脑就是告诫你做人要低调。于是“低脑”更成了通用和常用词。相人比畜,所有动物的头也叫“低脑”。如猪低脑、狗低脑,羊低脑等。

由于低脑位于人体最高处,通常在比喻事物最高处时也叫脑。比如说山的最高处叫“山脑”,树的最高处叫“树脑”,岩头的最高处叫“岩头脑”等。因此,称“头”为“脑”应该是人类最早的母语,后来才改称“脑”为“头”,而头中最重要的器官是“脑”,俗称“脑子”,由此便有了脑袋、脑筋、脑门、 头脑、脑壳、脑瓜、大脑、脑髓、脑后巴等词语。但是在嵩山一带说梳头、盘头、上头(女子结婚时由闺女转为媳妇的一种仪式),就不说低脑了。

再比如方言“羞子”一词。在中原方言中“羞子”是指已婚的年轻和中年女子,未婚的女子叫闺女,就是到100岁不结婚,只会叫老闺女,也不会叫羞子。“羞子”也叫老婆、夫人、内人、家里等。叫“羞子”表明两层意思,一是女人生来就温顺、弱势和害羞,尤其是古代,女子刚结婚是时,与陌生男子共同生活起居,经常见人是羞于出口和羞答答的样子,表现着一种羞怯之美;二是男人在为别人介绍自己老婆时说,这是我的羞子,意思是说老婆长得一般,羞于见人,就是长得再好,也得叫羞子,表明谦虚和中庸。

李白《长干行》诗中曾言:“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诚然,在汉字中经常把“羞子”写成“秀子”和“囚子”,笔者认为叫“秀子”,是在夸耀自己的老婆秀丽漂亮,叫“囚子”是把老婆囚在家里不让出门,错误认为是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思想,翻阅古典史料,没有发现古人把老婆囚在家里不让出门的任何记载。这两种说法不符合优秀和厚重的华夏民族文化特点。

这些字词的发音差异,反映了河南方言的特色和韵味,也展示了河南人民的生活智慧。我们不能因为与现代规范汉字不同,就简单地将其视为错误。这些字词的存在,丰富了汉字的表达方式,也展示了河南文化的多样性。

河南是汉字的策源地,其方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次改朝换代的过程中,随着政治中心的迁移和文化的交流,汉字经历了多次规范和演变。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河南方言的独特性逐渐被忽视。许多字词在规范汉字中被“纠正”,但这些“纠正”往往忽略了方言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河南方言中的某些字词可能源于古代汉语,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语言的演变规律,也体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在规范汉字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错误,而应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那么,为何河南方言会与规范汉字产生差异呢?这与汉字的演变历程和社会变迁密不可分。随着时代的变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河南方言逐渐与主流文化产生差异。在规范汉字的过程中,往往以主流文化为标准,而忽略了地方特色。此外,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也是造成方言差异的原因之一。方言中的口语表达可能与书面语有所不同,但这并不影响其表达的准确性。在规范汉字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避免因追求书面语的规范而忽视口语的活力。

河南方言中的独特字词,其实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是河南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地方文化的瑰宝。在规范汉字时,我们应尊重并保护这些差异,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错误。以“中”字为例,河南方言中的“中”字常用于表示“好”、“行”等意思,这与规范汉字的用法有所不同。然而,“中”字在河南方言中的这种用法并非错误,而是地方文化的独特体现。

中的概念是华夏民族以“天地人”三位一体和以我为中心的理念,产生了对中的崇拜,成为衡量万事万物不偏不倚的标尺,并形成“中正”、“中和”、“中庸”等无处不在的庞大的中文化体系,影响华夏文明五千年,中被称之为允执厥中的“中华密码”。故而才有了“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得中原者得天下”、“允执厥中”的千古定论。华夏古圣先贤得出中的深刻理论后,在教化自己的子孙时,开始说中、论中。于是开始叫自己的国为中国、中央、中邦,居住地叫中土、中原,地中之天叫中天,写文章、做事要有中心,人的道德思想要中正、中庸、中和等。在日常生活中的方言也说“中不中?中,中中中!”以此来增加对中的记忆和理解,也就是说,老祖宗在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其用心之良苦,可见一斑。

再如“得劲”,在河南方言中表示“舒服”、“合适”等意思,虽然在规范汉字中没有对应的词汇,但却是地方文化的生动体现。这些字词的存在,使汉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在规范汉字时,我们应尊重并保护这些差异,以促进汉字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河南方言的发音也具有独特魅力。河南方言中的某些发音,如“墨”读“美”,“回”读“徊”,不仅符合古音,而且富有音乐性。河南嵩山人常说:“看你那墨德”或“看你那墨水”。“德”字读成“水”字的转音。这个方言出自伯夷、叔齐弟兄两个让江山的故事。伯夷、叔齐这弟兄两个是商代孤竹国的二子,孤竹国君姓墨胎氏,据史籍《潜夫论》记载“禹师墨如”。由此可知伯夷、叔齐姓墨mei(美)。据考证孤竹国原在中原嵩山登封一带,他们两人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被孔子称为“古之贤人”;被孟子称之为“天下之大老”;荀子评价二人:“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被大众称为“和合二仙”。

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构成了华夏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并广为传颂。“看你那墨德”或“看你那墨水”的方言的意思是“看你那德性”,就是说,看你那德性根本不能与姓墨mei(美)的伯夷、叔齐相比。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嵩山写的《将进酒》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回”字就读“徊”,非常贴切和押韵。如果读“回”就显得别扭。这些发音方式体现了河南方言的韵味和特色,也展示了河南人民的语言智慧。在规范汉字时,我们应尊重这些差异,而不是将其视为错误。这些发音方式不仅体现了河南方言的特色,也反映了古代汉语的发音规律。通过研究这些发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字的演变历程,促进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汉字规范是为了统一书写标准,方便交流和传承。然而,在规范过程中,往往忽略了方言的多样性。这不仅抹杀了地方特色,也阻碍了文化的交流。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汉字规范与方言的关系,寻求一种平衡。在规范汉字时,既要考虑通用性,也要兼顾地方性。我们应该建立更加科学的汉字规范体系,充分考虑方言的多样性。同时,加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方言的魅力。

造成对河南人的偏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方言的差异而对一个地区的人产生偏见。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方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看待方言差异,尊重每个地方的文化传统。同时,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在推行普通话的同时,应加强对方言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建立方言博物馆、开展方言教育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方言,消除偏见和误解。在汉字规范的道路上,我们应更加注重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实现通用性与地方性的和谐统一。

河南方言与汉字规范之间的关系,如同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汉字文化的瑰丽篇章。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偏见而忽视方言的价值,也不能因为追求规范而抹杀地方特色。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汉字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让我们重新认识河南方言,尊重并保护方言的多样性。让我们用心去感受方言的魅力,传承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让我们用包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让我们共同书写汉字文化的辉煌篇章,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河南秀才并非“差字布袋”,而是文化的传承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古老的文化,传承着历史的火种。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汉字文化的繁荣而努力!

0 阅读:23

嵩山剑客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