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七十二峰:自然奇观与人文史诗的交融

嵩山剑客谈文化 2024-08-26 13:50:38

●王建淞

嵩山——一座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圣地,一座让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无数浪漫诗篇的中华圣山。嵩山七十二峰,不仅是地理上的奇观,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峰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每一块岩石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逸周书》 载:中央土黄,其曰戊己……天子居太庙太室。《礼部上三十八》:以大室经为太室。《初学记》以太庙为太室。《周易述卷十九元和惠栋撰》“中央土天子居太庙太室。故云中央太庙太室也。《史记.封禅书》卷二十八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至秦称帝,都咸阳,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自五帝以至秦,轶兴轶衰,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其礼损益世殊,不可胜记。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在上古伏羲、女娲、黄帝时期,这座神圣的山便已成为华夏民族的精神图腾,是部落祭祀、祈福的圣地。太室山与少室山,如同两位守护神,分立东西,遥相呼应,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子民,也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繁荣。春日里,嵩山披上了一袭翠绿的长裙,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夏日,山涧溪流潺潺,清风徐来,凉爽宜人;秋风起时,满山红叶如火,层林尽染,美不胜收;冬日,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更显其庄重与圣洁。四季更迭,嵩山以不同的面貌,诉说着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轮回。

嵩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华夏民族创立者的诞生地、建功立业地和安息地,是中华文化圣山,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嵩山文化圈方圆数千里,天地之中登封历史建筑群是世界文化遗产,起源于登封的二十四节气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嵩山又是世界地质公园,享誉全球的少林功夫发源地,这里又是中国道、儒、佛的策源地,三教和谐共生,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岳庙、老君洞、少林寺、法王寺、会善寺、嵩阳书院、周公测影台、汉三阙、嵩岳寺塔、箕山、中灵山、马鞍山、当阳山、大鸿山等历史古迹,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见证了嵩山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法王寺是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寺院,史称“作寺之始”。法王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是全世界入山建寺传法授徒之始,又是圣人极位,王于三界的中国佛教第一圣地。汉明帝刘庄又特许阳城(今登封市告成镇)侯刘峻出家法王寺为僧。嵩山大法王寺的创建和阳城侯刘峻出家,是嵩山也是中国有寺僧之始。

少林寺,作为少林功夫和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武术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少林武术的博大精深和少林禅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岳庙,则是古代帝王祭祀嵩山、祈求国泰民安的重要场所,是华夏民族早期宗祠,“道教祖庭。”它建筑风格独特,气势恢宏,是嵩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代帝王对嵩山的崇敬和信仰,也可以领略到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与巧妙。

嵩阳书院,则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是儒家“理学祖庭”,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基地。在这里,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墨宝,为嵩山文化增添了浓厚的书卷气息。理学是近千年来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周公测景台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可谓是世界天文学的先驱,它比国外最早的希腊亚历山大天文台和罗得斯观星台还早八百余年。周公测景台是以土圭之法测日影、求地中、验四时季节变化的古天文台,是中国历代所有历法研究的参照物和标本。

嵩山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泛称。嵩山之名,早在黄帝以前就已经流传。不论叫天室、大室、太室、外方、嵩高、少室、嵩高中岳、崇山、黄室,或嵩高维岳、中岳太室等等,其意不外乎说嵩山是高大的山,是自然的山,是神圣的山,也是古老的山,神秘的山和文化的山。一句话,嵩山之所以成为我国五岳之中的名山,自有其特殊的含意和文化史上的重要价值。太室祠是黄帝部落以及夏人的太庙,也就是说太室祠是华夏民族之太庙。专家称:中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缩影,嵩山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精髓。

走进嵩山,仿佛步入了一个历史的长廊,七十二峰,每一峰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动人的传说。从太室山的峻极峰到少室山的连天峰,每一座山峰都有其独特的风景和故事。

嵩山主峰太室山、少室山位于登封市境内,以轘辕关分界,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太室山主峰峻极峰海拔1495米,少室山主峰连天峰海拔1512米。嵩山古称72峰,峰峰有典,峰峰有名。嵩山60峰源于两汉,北魏卢元明《嵩高山记》中有记载。唐代诗人李白曾在咏嵩山的诗句中写道:“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白居易也曾写道:“若言尹是嵩山主,三十六峰应笑人”是指少室山。宋代诗人刘本元写有《少室三十六峰诗北》,北宋楼异《二十四峰》诗皆指太室山。他们用诗意的语言,将每一座山峰的形态、色彩、神韵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幅幅美丽的画卷之中。

明代登封知县傅梅,更是对嵩山情有独钟。他不仅亲自命名了太室山的十二座新峰,还将原有的二十四峰与少室山的三十六峰相结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嵩山七十二峰。他的这一举动,不仅丰富了嵩山的文化内涵,也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七十二峰,感受到嵩山的独特魅力。

一是太室山。太室山在登封城北,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15公里,五指岭在东,轘辕关居西,颍河位南,黄河、洛水在其北。太室山胜景多在山阳,绵亘横阔,高耸如立。正面仰望,浑沦端正,如巨龙盘卧,素有太室如龙眠之说。近则岭壑开绽,入则峭壁参差。南多悬崖,北多峻岭,东多断峤,西多重嶂。峻极峰,作为太室山的主峰,它不仅是嵩山的最高点,也是古人祭天祈福的圣地。站在峻极峰顶,俯瞰群山,只见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让人心旷神怡,忘却尘世的烦恼。唐代诗人杜光庭在《咏太室》诗中写道:“冥心栖太室,散发浸流泉;采柏时逢麝,看云忽见仙;夏狂冲雨戏,春醉戴花眠;绝顶登云望,东都一点烟。”

二是少室山。又称御寨山、九朵莲花山,别名三皇寨。少室山位于太室山西偏南,相距8公里,峰壁耸立,形似凤舞。36峰,各具典故。连天峰耸入云端,险奇雄秀,千枝叶蕾,凤翔九天。与太室相比,可谓平分秋色,各领风骚。登上御寨,目睹群峰,削如寒玉,缥缈堆翠,身置天际,步在云端,云游金宵,飘然如仙。连天峰,少室山的主峰,其势如剑指苍穹,峻峭挺拔。站在连天峰下,仰望那绝壁之上的小小石窟,仿佛能听到千年的钟声在山谷间回荡,感受到那份超脱与宁静。清代隐士、诗人体乾道人在《登少室顶》诗中写道:“翠削孤峰霄汉齐,层云穿尽万山低;梵音一发长天暮,西北黄河落绛霓。”

明代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河南按察使,后升任吏部侍郎的陈凤梧撰写有太室、少室60峰七言标名诗。

太室二十四峰标名诗(明.陈凤梧)

浮邱黄盖接青童,玉柱起云万岁峰。

遇圣凤凰狮子洞,会仙子晋虎头松。

金壶华盖飞三鹤,玉镜玄龟隐卧龙。

玉女玉人应独秀,积翠太白老人翁。

少室三十六峰标名诗(明.陈凤梧)

朝岳香炉拜太阳,少阳七佛石城傍。

翠华紫盖连灵隐,石笋丹沙入药堂。

白道来仙琼壁秀,紫霄罗汉钵盂光。

迎霞凝碧金牛洞,系马连天白鹿冈。

宝柱玉华分瑞应,白云明月送清凉。

紫薇望洛居天德,卓剑檀香宝胜幢。

清初嵩阳书院儒生、礼部侍郎景日昣师长、诗人高一麟撰写有太室、少室60峰五言标名诗。没有将明代诗人、登封知县傅梅对太室山又命名的12座山峰写进去。为方便读者记忆和阅读,笔者在编撰此文时,将明代傅梅对太室山又命名的12座山峰,续写在了太室24峰标名诗后面。即《太室三十六峰标名诗》前两句和后六句是笔者所为,特此说明。

太室三十六峰标名诗

标名太室上,三十有六峰;

会仙王子晋,遇圣浮丘公;

三鹤起云集,太白化青童;

黄盖环华盖,万岁呼不穷;

玉人玉柱下,玉女玉镜中;

虎头蹲狮子,凤凰狎卧龙;

玄龟背独秀,昂首负老翁;

遥看积翠处,金壶墨正浓。

周道有石幔,春震听鸡鸣。

桂轮立隼鸟,悬练胜观景。

观香望都远,河带松涛声。

少室三十六峰标名诗

少室峰六六,六六各异常;

朝岳望洛浦,翠华琼碧光;

紫霄舒紫盖,太阳引少阳;

白道犹何在?明月自清凉;

系马宝柱右,卓剑石城旁;

白鹿餐紫薇,金牛卧药堂;

石笋凝碧落,连天若个长;

罗汉七佛会,玉华沉檀香;

丹砂多瑞应;天德莫可量;

钵盂灵隐地,香炉宝胜场;

迎霞来仙客,缥缈白云乡。

嵩山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令人叹为观止,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嵩山72峰的山魂,是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高僧道士、帝王将相共同铸就的,它融入了天地之中,中原大地的血脉,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记忆。

嵩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嵩山这神圣的72峰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自然风光的美丽与壮观,更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让我们共同守护这神圣的嵩山72峰吧!让嵩山的山魂永存于世间,让嵩山文化得以永续传承。愿每一个来到嵩山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宿和精神的寄托;愿嵩山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圣地!

0 阅读:0

嵩山剑客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