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么是“开盒”吗?
就是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的“升级版”。
可以这么理解,强行拆开网络匿名的例子,把背后的真人信息曝光出来,比如:真实姓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
可以说,“开盒”是一种疯狂且危险的举动。
最近,百度副总裁谢广军的13岁的女儿大火,因为他女儿干了件大事,把别人开了盒。
直到这件事上了热搜,亲爹谢广军才不得已在朋友圈发文道歉。

问题是,就算此刻,这个当爹的还没意识到她女儿的教育问题,还在为其开脱。
说明他自己本人也没有当回事!怪不得说:孩子是家长的复印件。
重点就是那句,她女儿承受了巨大压力。
他这句话好搞笑,被她女儿开盒的人就不承受巨大压力了。
他的“道歉声明”是发在朋友圈的,所以,根本就不是想道歉,是给自己上级看的。
他女儿开别人的盲盒他不急,别人开他女儿的盲盒他却急了。
还在感叹自己女儿因为这件事,也受到了同龄人所没有的压力和伤害,真是一副“慈父形象”。
她爸爸这种态度,导致孩子也养成这样。开盒别人他觉得是很小的事情,所以他女儿也学不会尊重别人。

作为父母,不是只要把孩子生下来就完事了,还要教他(她)怎么做人。
如果孩子教育不好,就算父母的事业再成功,日子也不会太顺心。
一个糟糕的孩子,足以会让你后半生鸡犬不宁。
到最后你会发现,你银行卡里的余额,是遮不住孩子的无德、无知。
给你再多的钱,也买不来孩子的有礼有节、善良温厚。
以前看过一句话,“把孩子教育好,就是在赚钱”。
深以为然。
孩子走到这个地步,跟父母的疏于引导和溺爱绝脱不了干系。
把女儿养成“白眼狼”我有个朋友,女儿10岁了,稍不如意就对着爸爸妈妈发撒泼、威胁。
朋友做了一桌子菜,她女儿一看没有爱吃的,就抱怨:我想吃炸鸡腿,怎么没炸鸡腿?

朋友有些生气:你要很吃提前说啊,我辛辛苦苦做了一桌子菜,还嫌弃?
她女儿发起脾气来:我不管,不给我买个炸鸡腿,我就把自己饿死,那你就满意了!
朋友气得要命:再闹我就不客气了,不吃就滚蛋。
可她女儿一点也不怕:你要是敢打我,我就跟你拼命!
朋友看着女儿发狠的眼神,为了快点结束女儿的无赖行为,为了能安安静静地吃个饭,她只能妥协。
其实,朋友女儿经常用这种耍狠、撒泼的方式,逼着爸爸妈妈按照她的意愿做事。
稍不如意,她女儿就又吼又叫,朋友说她女儿简单就是“白眼狼”。
朋友说在她女儿身上,看不到美好,看到的只有自私、贪婪、狡猾。
朋友不明白,为什么女儿会长成这样?

我想起曾看过的一句话,应该可以解开朋友的困惑。
人性本恶,自私、贪婪、狡猾会一直伴随着人一生。要是恶变得足够大,那么孩子会为了一己私欲反向操控爸爸妈妈,变得自私、冷漠。
但这并不等于孩子是天生的坏种,有心机。
这个问题的根源是:父母的力量感很弱,不能对孩子形成约束,正是这样才让恶有了壮大、生长的机会。
昨天我女儿就想拿捏我,才3岁,要求出门买糖。可是家里有零食有饮料,就是要买,家里的不好吃,外面买的好吃。
她有点咳嗽,哭多了咳,然后呕吐。
我就拿个垃圾桶放旁边,跟她说越是哭闹越是不给买,想吐就吐垃圾桶。
给了她纸巾,哭得满脸眼泪自己擦。

她哭了大概5分钟,不哭了,给了她一块面包,和我出门去外家吃饭,出门后再不提买糖的事。
该立规矩的时候,千万不能纵容孩子,但父母树立权威的同时也要尊重孩子,这样孩子才会对你更信服。
不要低估孩子的智商和心计,他们有时候比大人聪明,先观察想办法怎么样能拿捏反抗?
如果在原则性问题上妥协一次,让他们获得胜利感,只会变本加厉地提出更无理要求。
哭闹只是孩子的手段,陪孩子孩子发泄情绪。但是该不行的还是不行。最后孩子情绪平衡了,该干啥干啥。
很多债可以还,可是唯独养孩子这件事,欠了债,真的很难还,甚至会百倍千倍地还。

想和所有父母说,不要缺席孩子的教育,把应该做的事做好,你和孩子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教育,就是唤醒人性的善,镇压人性的恶人都是善与恶的综合体,小孩子也一样,引导并不断加强善的、感恩的、积极的、有规则的那部分。
不要逃避教育的责任,不要嫌麻烦,不要在孩子吵闹的时候选择息事宁人。
你不停地退让,孩子的无理取闹就会不停的加强,不要用自己的软弱和无力去喂养恶的一面。
第一次与孩子发生冲突,都是一次沟通和教育的好机会。
教育,就是唤醒人性的善,镇压人性的恶。

有人问: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人性既有善,又有恶,关键看怎么引导?
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你怎么教,他们就画成怎么样。
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不懂事儿的未成年孩子,满口脏话,吊儿郎当在街上闲逛。我总会想,这样的孩子他们的家长该是什么的呢?
要想孩子善良、温厚、有礼有节,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
孩子不是一天突然变成这样的,父母的溺爱、冷漠,甚至鞭子没打在自己身上不痛的自私。
孩子出现问题,和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你疏于对孩子管教,便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孩子长成什么样,和父母的教育,家庭的环境离不开关系,父母应该多花心思 在孩子的教育上。
养不教,父之过。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育儿这条路上,父母永远不能缺席。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父母投入多少心思 ,孩子能收获多少成长养分。
我闺女班主任说,平时看见孩子就看见家长了,孩子的性格都是父母点滴相片间建立形成的。
孩子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父母的模样。
一味地溺爱,只会教出一个不懂感恩的孩子。
父母提升自己的力量和威信,能和孩子当朋友也能教育孩子。
父母一定要衡量好“朋友”和“监护人”二者之间的度,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很有必要,可以让孩子明确界限在哪。
做父母的,虽然爱孩子,但是一定要在孩子心里留有威信。
父母真正毁了孩子的方式,正是无底线的溺爱 ,教育需要严宽并济。
教育孩子,当耐心、鼓励不起作用时,必要的强制手段必须使用。

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时,该立的规矩一定要明确,让孩子对父母和老师要有一定的敬重之心。
教训孩子不是为了让他受苦,而是让他记住并学会自我管理,让孩子对规矩敬畏,对父母产生敬畏。
教养孩子,既需要爱,也需要智慧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