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543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常常会发现一个现象,即孩子在课堂上听讲,但是听完后并没有听进去或者是只听懂了一部分。这种“听而不闻”的现象很容易被误解为是孩子不用心或者态度不好,但是实际上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孩子的听知觉能力较差所导致的。
一、听知觉能力的概念和特点
听知觉能力的概念
听知觉能力是指人们在听觉感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识别、理解和记忆等方面。听知觉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声音识别能力:指人们对已知声音的识别能力,如对熟悉的人的声音、熟悉的歌曲的声音等的
声音记忆能力:指人们对所听到的声音信息的记忆能力,包括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个方面。短时记忆是指人们对声音信息的暂存能力,长时记忆则是指人们对声音信息的长期记忆能力。
听知觉能力的特点
听知觉能力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训练可塑性:听知觉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进行改善和提高。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适当的听知觉训练可以促进儿童听知觉能力的提高。
二、听知觉能力与学习的关系
听知觉能力对于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影响学习过程中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储存等方面。
信息获取
信息处理
信息的处理是指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以便进行理解和记忆。孩子的听知觉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其信息处理的效果。如果孩子不能正确理解所听到的声音信息,就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信息储存
因此,听知觉能力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孩子的听知觉能力较差,就会影响其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甚至会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三、孩子上课“听而不闻”可能不是态度问题
这些听知觉能力较差的孩子,容易被老师和家长误解为不重视学习,而采取惩罚等措施。这样的做法不仅无法改善孩子的听知觉能力,反而会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和心理健康。
因此,家长和老师在发现孩子上课“听而不闻”的情况时,应该引起重视,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帮助孩子改善听知觉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