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可史意
编辑|不可史意
都说现在的孩子们生活的幸福,不论是吃的穿的还是用的,都是最好的,但实际上,每个时代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记忆。
特别是70年代生产队的夜晚,人们生活的辛苦且充实,看到这些老照片的时候,当年经历过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流下泪水。
但凡对这些老照片记忆深刻的人,基本都在50岁左右了,当他们看到过去时,不知道内心会生出怎样的想法?
70年代生产队的夜晚,让所有大人和小孩最欢喜的时刻,莫过于一家搬个小板凳在公社看电影,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当时的人哪里像现在一样人手一部手机,就连电视在当时都是一种奢侈品。
因此在当时,每当哪个村子放电影,即便是人们已经看过的内容,周围村庄的人也不辞辛苦地赶路十里,和周围人说说笑笑地看完整场电影后再回家。
露天电影在当时是非常受欢迎的活动,现如今,在一些偏僻的村子,大队里偶尔也会组织集体电影,但看的人并不多且都是一些老年人,露天电影的存在不仅是为了娱乐,更重要的是当时呈现的氛围。
除了看电影外,人们晚上在生产队中剥玉米皮和玉米粒也是一种常见的活动,相较于现在,以前的种植面积会更多一些,但碍于当时科技不如现在发达,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所以当时不论是收玉米还是剥玉米只能依靠人力。
白天人们都在劳动,晚上人们吃完饭后,每家每户都会拿着工具去生产队中,男人坐在一起吹牛,女的坐在一起聊家常,口中不闲着的同时手中也不闲着,不一会儿时间,摆在眼前的一大堆玉米就被解决了。
虽说劳动的时间很辛苦,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眼前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堆积如山的玉米摆在眼前又如何,对当时的人来讲根本就不算什么难题,加上过去孩子们并没有什么玩具,剥玉米粒对他们来讲也是一种比赛的项目,为了鼓励孩子,家长甚至对剥的最快最多的孩子进行奖励。
上世纪70年代,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本生产队中的人可能只忙着埋头干活,但从今以后,老百姓的文化水平也不能够落下,只要不是农忙时期,晚上生产队就会将老百姓们组织在一起进行集体学习。
而他们的老师,很大概率就是下乡的知青们,别看知青们年纪小,在知识水平上却要比老百姓高出一大截,在学习的过程中,一些年长有见识的老人也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人们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学习的热情却非常高涨。
70年代的夜晚,人们不管是吃饭还是做针线活,都离不开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在当时妇女已经是顶起一片天的存在,白天她们不仅要劳作、给全家人做饭,到晚上还要拿起针线给全家人缝缝补补,真的是非常辛苦。
煤油灯虽小,在当时却是农村唯一的照明工具,虽说这种东西放到现在并不起眼,但过去却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凭票才能购买的,珍贵程度可见一般,所以说只要外面有一丝光亮,人们就不舍得点灯。
70年代的人们想要了解国家大事,离不开公社的大喇叭,每天早上,老百姓会随着喇叭声起床,边洗漱边听着大喇叭中播放的新闻,到了傍晚,喇叭声会再次响起,有时候会播放新闻,有时候会播放当时比较流行的音乐。
每当喇叭声响起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不自觉的出来并聚集到一起,就像聊八卦一般讨论着喇叭声中传达的内容,再者就是,只要生产队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通过大喇叭就能将人们很快召集到一起。
每到农忙时期,我们就会在生产队中看到这样的场景,人们在天尚未亮的时候出发,每个人不论男女手中都拿着工具在农田中劳作,为了积攒公分,老百姓不辞劳苦的割麦子、晾麦子,哪里有事情他们就会出现在哪里。
现在的人存放麦子,不仅有仓库,就连防潮防鼠虫的措施都非常齐全,不过在70年代,生产队并没有充足的资金,所以粮食只能露天存放,为了防止有人偷盗,生产队每天晚上都需要有人守夜,虽然很辛苦,但只要能守住粮食,一切都值得!
70年代的生产队,每天都有干不完的农活,农忙的时候就收割麦子、打碾麦子,浇地施肥等,即便是冬天,人们也得给庄稼地里散粪,平时也要犁地松土,闲下来的时刻很少。
尽管很辛苦,人们的脸上却都呈现着笑容,从这位老农脸上,我们也能感受到他的开心,不论生活在哪个年代,老百姓只要能通过劳作获得报酬,哪怕人们过得并不富裕,也能生活的非常快乐。
以前的孩童,没有各式各样的玩具,更不会有机会每天守着手机和电视看,不过相较于现在的孩子,他们身上也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每天放学时间比较早,也不会有堆成山的家庭作业。
到了放学的时候,一个村子里的孩子都会不自觉地聚集在一起回家,趁着还没有吃饭的时间,他们会在一起跳绳、跳皮筋、扔沙包和玩泥巴等,尽管身上每天都脏兮兮的,但他们生活的无忧无虑。
70年代的中国,就算晚上不闭户也非常安全,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贫穷,而且村中家家户户也都认识,完全不用担心家里面会进小偷,只要有陌生人来到村里,不出几分钟,就能在村子里传个遍。
每当看到有关70年代生产队的老照片,不论现在的人是否经历过,心中都会生出无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