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农村出来的,但我不愿回老家”,女生的几个理由引发共鸣

张阿岚聊体育 2023-08-25 15:11:24

国内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模式,较上个时代相比,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城市化。从农业往工业发展的进程里,人们思想和习惯的对比,也很明显。

乡土情怀或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骨子里的基因。但对于部分“小农思维”,却也有许多弊端和令人无奈的地方。

“我是农村出来的,但我不愿回老家”

越来越多家庭,从平房变成楼房。而高考,则是村镇学生走出去的最佳途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很多同学有机会考出去以后,便坚定地留在外地。

而现在,城市里高校生就业也面临难题,我们发现,上面又开始重新倡导和宣传“大学生回到农村”的理念。希望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去家乡做贡献。

可问题是,有时并非大家不热爱故乡,而是老家一些现象属实令人难以适应。一位女子表示,自己就是农村学生考出来的。但即使结婚了,也不愿回老家。

一定会有人批评这些读过书的人,在外面接受过高等教育,就看不起没文化的村里人。实际上,叫人反感的还真不是学历的事;而是人性的阴暗面。是教养的问题,跟学历无关。

女生的几个理由引发共鸣,这不是贬低,而是无奈

女生之所以不愿回老家,连偶尔看望父母也犹豫,有几个很典型的理由。首先就是嘴巴毒、爱传话的行为。不知是不是因为太闲的原因,很多村民堪比“情报员”。

特别喜欢讨论东家长、西家短。而且在传话过程中,添油加醋、搬弄是非的程度超过想象。这位女生只是自己回家住,后期已经被传出“离婚”。

其次,无论你过得好、过得差,只要没完全拉开阶层档次,就会感受到恶意。房子稍好点、工作稍好点,他们会嫉妒和讽刺。比如有人穿好衣服回去,可能被造谣在城里“卖”。

但如果你过得差,他们就更加肆无忌惮的贬损了。名义上是热情,实则没有边界感,打探隐私。最后目的便是,通过打量你的现状,判断该尊重你还是在你身上找优越感。

还有,村里人并非想象中那样朴实善良。并且对女生显得更加不友善。有些人的逻辑很令人费解,你说他们保守,但人家能正大光明地开黄腔。

你说他们思想开放,那更不合适,因为有些女生不过是染发或者穿了吊带裙子,就很可能被视为“不正经”。不知又会造谣什么内容。

这些理由引发不少网友的共鸣,很多人表示,虽然自己也来自农村,但真觉得只要走出来就再不想回去重复那样的生活。

城市里看似冷漠,同住一个单元都不会说话。但这远胜过被七大姑八大姨窥探和“指点”。不必跟人解释为何28岁没有谈对象,不必因为养只狗被问“对你父母有这么好吗”。

提升村镇教育事业,才能改善民风

不管城市还是农村,哪里都有善良友好的,哪里都存在势力、阴险的。绝对不能只看出生地,就带着有色眼镜看人。

但不得不承认,以上这位女生提到的几个问题,在村里往往会更严重些。不是学生们受过教育就看不起家乡,而是他们更容易意识到这种行为透露的愚昧和恶意。

虽然这些品质跟学历没有直接关系,但我们也该承认,越是兴办教育、重视培养的村镇地区,人们的素质往往更高。

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导,无论对学生、对长辈,都会产生正面的意义。看看那些来自农村但很友好和善良的人,多半也是来自三观正、认可读书价值的家庭。

提升村镇教育事业,让每个小家庭更认可上学的意义;让学生们能有更多学习的机遇。这样下去,才能一代比一代强。

无论以后的生存能力,还是综合素养,都会逐渐改善。鸡毛蒜皮的纷争,损人不利己的传言和说教习惯,闹婚、不尊重女性等陋习,也会明显减少。

【结语】热爱故乡,建设农村,这本来是值得赞颂的。但真正回到农村的大学生,明白其中的无奈。有人从农学院毕业,想带乡亲一起做电商发展农产品。

可惜没等赚钱,自己种的东西就被村民偷光。所以,鼓励大学生返乡,不光是要教导毕业生具备情怀。真正的阻力,需要去改变。

教育爆款制造机

0 阅读:0
张阿岚聊体育

张阿岚聊体育

每天更新体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