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风韵文脉绵长——听帆楼旧藏《明十二名家金扇集册》探赏

弘扬有经典 2024-05-20 06:42:49

吴门风韵 文脉绵长

听帆楼旧藏《明十二名家金扇集册》探赏

《明十二名家金扇集册》集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陆治、吴彬、魏之克、吴振、陈焕、姚允在、王綦、高阳明代十二家所作山水、人物金笺扇面于一册。其中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明四家」,在艺术上较全面地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题材广泛,技艺娴熟,开创一代新风,主导了明代中期吴门画坛的风气,为后世画家和藏家追法、宝爱。而其后之陆治、吴彬等画家管领风骚,诚画坛巨匠。册中所画山水,既有险峻的北方山川,清雅秀润的南方景致,也有闲适幽静的田园小景,“小中见大”地展现了吴地绘画的“墨色清趣”,堪称是吴派文人艺术上的一次“雅集”。不仅于此,诸家所赠之人亦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风流雅士,清正廉洁的仕者楷模,出相入将的朝野巨擘,再现出当时文人的雅逸生活、世德清风与宦海之旅。

本册为潘氏听帆楼旧藏。其中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吴彬、陆治、高阳、吴振八页原为潘正炜所藏,因由散落,其中有归伍元蕙者。册内每页对开有潘宝鐄题跋,跋中详述画家小传和画作的流传,至为详尽。潘宝鐄极力在其祖父潘正炜旧藏散佚后极力搜求,并补入新增魏之克、陈焕、姚允在、王綦四开,才有今之《明十二名家金扇集册》,足见此册金笺扇面册搜集之难。其后,是册归王季迁先生所有,成为其「宝五堂」重要藏品之一。

沈周(1427-1509)、文徵明(1470-1559)、唐寅(1470-1524)、仇英(约1494-1552)、陆治(1496-1576)、姚允在(16-17世纪)、吴彬(16-17世纪)、魏之克(16-17世纪)、高阳(16-17世纪)、陈焕(16-17世纪)、王綦(16-17世纪)、吴振(16-17世纪)

明十二名家金扇集册

水墨、设色金笺 册页

尺寸不一

展览:

1.“宝五堂——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首都博物馆,2009年11月10日至11月29日。

2.“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二)”,辽宁省博物馆、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9月18日至10月6日。

出版:

1.首都博物馆编《宝五堂——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第92至99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

2.《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二)》,第285至288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著录:

1.沈周一开见潘正炜撰《听帆楼书画记》卷三,“明沈石田山水扇册,第三幅柳溪春眺”,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

2.文徵明一开见潘正炜撰《听帆楼书画记》卷四,“集明人书画扇册,第六幅文待诏山水”,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

3.唐寅一开见潘正炜撰《听帆楼书画记》卷三,“明唐六如山水花卉扇册,第五幅秋林晚泊”,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

4.仇英一开见潘正炜撰《听帆楼书画记》卷三,“明仇十洲人物山水扇册,第七幅桐阴鼓瑟”,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

5.吴振一开见潘正炜撰《听帆楼书画记》卷四,“集明人山水扇册,第十一幅吴振秋林水榭”,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

6.高阳一开见潘正炜撰《听帆楼书画记》卷四,“集明人山水扇册,第十九幅高阳仿古山水”,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

说明:

1.刘恕、杨偕时、郭香垣、潘正炜、潘仕成、伍元蕙、潘宝鐄、王季迁旧藏。

2.潘宝鐄题跋。其中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吴彬、陆治、高阳、吴振八开原为潘正炜听帆楼所藏,因由散落,其中有归伍元蕙者。而后潘正炜之孙潘宝鐄极力搜求,汇集祖父旧物八开,又增魏之克、陈焕、姚允在、王綦四开,合为此《明十二名家金扇集册》,共计十二开。

3.“含青楼”为刘恕藏印。刘恕(1759-1816),字行之,号蓉峰。他与父亲刘金省均雅爱风物,收藏书画碑刻颇富。刘恕旧居东山岱心湾,后移家至苏州城西花步里,自筑寒碧庄,刻《刘园集帖》传世,后世取“刘”字谐音,称为“留园”,饶泉石花木之胜,所以又号寒碧主人、花步散人。传经堂与含青楼为寒碧庄中收藏善本、碑帖、书画之所。

4.“倚树吟轩”为杨偕时藏印。杨偕时(1760-1813),苏州人,喜藏书,与黄丕烈为好友。

5.潘正炜(1791-1850),字榆庭,号季彤,又号听帆楼主人。广东十三行巨贾潘有度四子。热衷于书画、金石、古玩收藏,精鉴别,著有《听帆楼诗钞》《听帆楼书画记》。

6.伍元蕙(1824-1865),广东南海人,字良谋,号俪荃,别署南雪道人,以海外贸易成巨富,笃好金石书画,精于鉴别,刻有《南雪斋藏真帖》《澄观阁摹古帖》。

7.“子韶审定”为潘仕成藏印。潘仕成(1804-1878),字德畲,祖籍福建,世居广东番禺。官至两广盐运使,以盐业起家。仕成承家业,在广州经营盐务并承办海防和军工,遂成当时巨商。经商之余好藏书,筑“海山仙馆”。所藏金石书画多而精,被誉为“南粤之冠”,辑刊有《海山仙馆丛帖》等。

8.潘宝鐄(1853-1892),字凤锵,号椒堂,斋号望琼仙馆,广东番禹人。潘正炜之孙。光绪二年进士,散馆授编修,光绪五年任广西副考官,旋告归,主讲粤秀书院,禹山书院,名士多出其门下,喜画墨梅,师汤贻芬,并工牡丹,富书画收藏。著有《望琼仙馆诗抄》。

9.王季迁(1906-2003),又名季铨,字选青,别署己千。苏州人,东吴大学毕业,善山水,从顾西津,吴湖帆游,以“四王”为宗,尤精鉴赏,海内大家。其收藏之富,为华人魁首,在海内外皆有极大的影响。

王季迁题签条

沈周

沈周《策杖访友图》,作于弘治辛酉(1501),时75岁,图绘溪山幽树,小桥茅屋,一文士策杖而来,山中访友之意,呼之欲出。金笺上以浑厚轩昂的粗笔绘之,沈周有“粗沈”和“细沈”两种绘画面貌,此为“粗笔”。沈周粗笔山水的形成和沈周中晚期的师承有很大的关系,四十五岁之后主要以师自然为主,兼师古迹,元四家吴镇和王蒙是他经常研习的。在学习元四家中,“学习的山樵之力,得大痴之意、得云林之神,得仲圭之韵,素善百家”。融汇早期各大家之所长而形成自己晚年“粗沈”独特的面貌。

沈周《策杖访友图》局部

弘治辛酉(1501)年春三月十日,75岁的沈周来到了庆云庵观赏牡丹。庆云庵位于苏州城北部,东邻报恩讲寺。于是他即兴赋诗:

“三月十日天半晴,庆云庵里看春行。桃娘李娘俱寂寞,鼠姑照眼真倾城。老僧却在色界住,静笑山花恼客情。靓妆倚露粉汗湿,醉肉隔纱红晕明。吉祥将落旧有恨,急借纸面图其生。明酒携酒正恐谢,亦怕敲门僧厌迎。”(《石田诗选卷九》)。

隐逸的生活清闲安逸,本帧《策杖访友图》也是辛酉三月的某晚,沈周路过邻居家,又小饮了一番,归家后创作了本帧扇面,上题诗一首,即《晚出过邻家小酌》:

沈周《策杖访友图》落款

“两旬方一出,门外事纷拿。鱼促春波浅,鸟争林日斜。老夫倾竹叶,稚子捉杨花。独坐聊乘兴,犹堪感物华。”收录在《石田诗选卷六》中。

《石田诗选》卷六

自成化七年(1471)开始到其弘治十五年(1502),沈周的长子沈云鸿承担起家庭的重务,沈周从繁琐的世俗生活中摆脱出来,“日事笔砚、寄谈笑,一不问其家”。这是沈周心情最为开朗舒适的阶段,也是其艺术创作精力最旺盛的三十年,如1472年作《仿王蒙山居图》、1486年作《剑阁图卷》,1491年作《京江送别图》,1502年作《东庄十二景册》等。

文徵明

文徵明《烟波渔隐》,图绘高士泛舟江上,着袄促膝团坐,后有一童子抱桨,山石、树木、溪水集中在扇页左侧,山石整体轮廓以水墨勾勒,辅以侧笔小斧劈皴,破墨点苔。树木苍翠,叶以点叶、夹叶、针叶绘制,以文氏“胡椒点叶法”最为突出。高士着“袄”“团坐”“树木吐翠”,点明了“初春”的这个主题。

文徵明《烟波渔隐》局部

文徵明在此扇题诗中“西塞山张志和”为唐代著名诗人,三岁能读书,六岁能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曾经担任过多种官职。后来,因厌倦了宦海沉浮,又因母亲和妻子先后过世,便弃官弃家,浪迹江湖。虽然是著名诗人,但是张志和留下的诗作并不多,《全唐诗》中只收录了他九首诗文。而且,作为诗人,张志和的传世之作,并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首词,便足以让张志和流芳千古。或许是因为张志和的这首词太美了,到了宋代,大文豪苏轼,以张志和《渔歌子》为蓝本,作出檃栝词一阙《浣溪沙·渔父》开创出新词体“櫽括体”。彼时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两三年了,他从最初的失落,担惊受怕,转变成豁达,超然和乐观。

文徵明《烟波渔隐》自题

文徵明此诗题“西塞山前张志和,扁舟来往逐烟波。江湖满地元无主,输与高人占独多。”思接千载,神交名士,似与玄真、东坡相唱和。文徵明诗、文、书、画俱佳,人称“四绝”,“诗”列第一,从学都穆,文学吴宽,此诗题可观其才子风采。“大礼仪”之争下,苏州地区遭遇了血腥的政治风暴异常惨烈,毫无疑问,这给当时乃至以后的吴中士人均投下了一层阴影,文徵明深受时局影响,又受吴中士人的归隐风气,乃致仕专心从艺,成就了“吴门画派”领袖之名。

唐寅

唐寅《春江放棹》,图绘一高士与童仆泛舟品茗之景。古木丛生,碧波荡漾,一高士倚坐乌篷船,托盏品茗,潇洒不羁之态,跃然纸上。后有童子烹茶,茶具琳琅,咫尺翰墨,千里茶香 。

唐寅《春江放棹》局部

正德九年(1514),江西的宁王朱宸濠,用重金聘请唐伯虎到宁王府做幕僚。唐伯虎在南昌宁王府入幕半余年后,觉察到宁王蓄意谋反,便故意装疯卖傻,整天醉生梦死,甚至,当众脱光裤子,裸奔街头。宁王实在是难以忍受,就放走了唐伯虎。后来,宁王起兵反叛,但很快被朝廷平定,宁王朱宸濠一干人被诛。

唐寅《春江放棹》自题

唐寅侥幸逃脱杀身之祸,但也引起不少麻烦。从此,思想渐趋消沉,无心仕途,于正德十年乙亥(1515)九月,返回故里,在苏州城北宋人章庄简废园址,筑室“桃花坞”,后半生便在这桃花坞中,与吴中好友饮酒作乐吟诗作画。至晚年,皈心于佛,自号“六如居士”,自治一方印章“逃禅仙吏”。

左:唐寅《春江放棹》取印;

右:《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取印

本帧唐伯虎钤盖有“唐子畏”(朱文)、“禅仙”(白文)、“南京解元”(朱文)三枚印鉴,自是1515年归于“桃花坞”之后作,时年唐寅四十六岁。在崔护先生编撰的《唐寅年谱》,1515年记载:“九月,先生南昌归,追求宁静,深居寡出,皈依念佛。”温肇桐先生编纂的《明代四大画家》(唐寅年谱),1515年中记载:“先生皈心佛乘,自号六如,筑桃花坞,与客日般饮其中。”祝允明《唐伯虎墓志铭》称“子畏罹祸后,归好佛事,号六如”。

仇英

仇英《听琴图》,图绘两仕女一文士,一仕女弹筝,又一仕女持乐器击打,文士回观弹筝仕女,顾盼神飞,唱和迎随。身后有桐树、牡丹、桂花,穿插于湖石之间。弹筝仕女,发髻高耸,宽袖长裙,体态飘逸优雅。此图吸取唐宋仕女画的技法,人物线条用兰叶描而又稍细,劲挺流畅。似周昉笔下的唐代贵族妇女形象。人物画从元代开始,已呈衰落的趋势,到明代更是市况愈下。仇英在人物画创作对明代人物画有挽衰振弊之功,给人物画创作以新的生机。

仇英《听琴图》局部

万历二年(1574),31岁的丁宾被授予江苏句容县知县一职。在赴任之前,其父丁衮特意告诫儿子要明辨是非,做个百姓拥戴的好官。在父亲的勉励下,丁宾坚持做一名为民谋利的好官,他经常深入基层,拜访地方士绅,或者走访乡间百姓,即使夜间休息时,手中也紧握毛笔,念念不忘记录百姓的事情。治理句容的 6 年间,丁宾为地方上做了大量好事、实事,凡修筑仓舍、兴修水利,无所不为,后累加至太子太保(正一品)。丁宾因为其严于律己,为政清廉,仁慈爱民,被后世喻为“清风惠泽”。

仇英《听琴图》落款

本帧仇英金笺扇面的上款人“怀梅”先生正是“丁宾”之父“丁衮”。史料对其记载甚少,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五有《封文林郎句容令怀梅丁翁墓志铭》记:“余乃曰吾故闻丁君贤而其父尤长者,何敢辞志,曰丁翁者讳衮,字龙卿,父曰梅隐公,乾母计夫人,其先五三公自宋理宗季而显,数传为黄州府判长,如又四传为梅隐公.....”。知其父名丁衮,字龙卿,号梅隐、怀梅。《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下》载:“丁衮,嘉善人,字龙卿,号怀梅”。

文徵明《韩柳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徵明小楷《韩柳文》亦有题:“怀梅所藏名笔甚富,……乙卯八月七日徵明识。”

陆治

陆治《溪山无尽》,图绘山石巍峨耸立,山头以磊磊石块堆砌而成,右侧峰岩层叠,山后一抹淡绿隐约可见,中景大片留白,借白为水,计白当黑,虚实明豁,使满密的画面透出空灵之气,显出远近层次,令空间无限广阔;近景杂树数竿,增加了山谷的深邃和静谧之感,三间水阁筑于拳石之间,阁中一人凭窗远眺,展现出一处远离尘俗,文人悠闲恬居的生活场景。

陆治《溪山无尽》局部

从绘画技法上,图中山石多用秃笔,以断续线条勾勒轮廓和脉络,以折笔干擦作皴,笔触苍凝劲秀;敷色施以少许石绿,山麓以淡赭石作渲染,山石间偶用浓墨点醒、提神;树木则用中锋细笔勾填,浓淡错落有致;而房舍、人物画法不刻意求工;全画用笔苍劲,用色明润,为陆氏山水画代表风格。

姚允在

姚允在《白云红树》,图绘白云红树,红树疤粗皮皱,曲枝红叶悬挂,线条古拙方硬,苍老中又夹杂着清润,体现了饱经沧桑的古木气息。其苍老清润、古拙细劲的手法,似有陈老莲之韵味。

姚允在《白云红树》局部

姚允在早年曾跟随蓝瑛学画,初像其师,中年以后名声大噪,有出蓝之誉。后上追宋人荆浩,关仝,李唐、刘松年,又取元人设色法,树木、山石用笔工细,姚允在注重写生,善于房屋刻绘,常见作品大部分是青绿重彩,周亮工曾藏其记江南入北地所见名胜小册十二幅,评其:“作画一洗浙习,尽萃诸家之长,而出以秀韵。

吴彬

吴彬《山川时雨》,图绘千岩万壑,层林飞泉,楼阁幻隐,景致幽僻,雄奇险峻构图繁缛而不迫塞,笔法严整清峭。山石皆以缜密的细笔勾皴并以淡墨晕染,突出了山体的阴阳向背和突兀嶙峋。并以墨色的浓淡分出山间树木枝叶的前后层次,从而使画面更具纵深感。吴彬的山水画很有特色,在当时被认为是“运思造奇,下笔玄妙”,这件作品最能代表他的绘画特点,他特好奇峭之山,“所见皆南中丘壑,目限于方域,愿得至西蜀观剑门、岷、峨之胜,下笔或别有会心”。他的绘画向“变异”一路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蜀地险峻山川的启发。

吴彬《山川时雨》局部

“六虚阁主”赵志皋是大明王朝的第四十位内阁首辅。赵志皋(1524-1601),字汝迈,号濲阳,又号六虚主人,浙江金华府兰溪(今浙江省金华市兰溪)人。从王阳明、钱德洪学,明隆庆二年(1568)殿试第三名,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万历五年(1577)秋,因疏救弹劾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吴中行等人,与张居正忤,十一月被贬为广东按察司副使,万历九年京察再遭贬谪,遂返回家乡兰溪,隐居于灵洞山。张居正死后获得升迁,召为吏部左侍郎,万历十九年(1591),进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两年后成为首辅,时年七十有余。时万历帝不理朝政,晏居深宫,赵志皋一再上书请皇帝发滞留奏章交有司办理,一面尽量维持朝廷机器的运转,当国十年,不植党,不怙权,临下宽和,朝臣疆吏获遣多尽力解救,并主张罢免矿税。因年老多病,累疏乞休未果,1601年,赵志皋活活累死在了首辅任上。临终前手书表章奏请“立太子,罢矿税,选阁臣,用言官”。

吴彬《山川时雨》落款

本帧扇面,吴彬于庚子(1600)四月八日为“六虚阁主人”写,正是赵志皋去世的前一年。赵志皋在万历九年回兰溪,至十一年再度出仕,前后隐居灵洞山二年时间。先是四年前左迁岭南,途经家乡时,因兹山灵秀,已买下了灵洞山栖真寺旁的山地。灵洞山一名洞岩山,因山有六洞,又得名六洞山。到这次归隐,赵志皋乃全力经营,距天池二十步,兴建了别业灵洞山房,有秘书楼、三山斋、六虚堂、玉液轩、天池、小飞来峰诸胜。每日以一童一鹤自随,徜徉山水,与一众文人墨客饮酒品茶,歌吟题咏,可以说这二年是赵志皋一生中最为闲适惬意的岁月。赵志皋自号六虚堂主人,取上下四方皆虚之意,撰有长文《灵洞山房纪事》以记其始末,欣愉之情,溢于言表。当时文豪王世贞、门生王祖嫡也撰写了《灵洞山房记》。其余门人宦友或撰《六虚堂记》,或撰《天池赋》《飞云赋》《灵洞山房赋》等。

赵志皋交游宽广,如内阁大学士王锡爵、大司马汪道昆、秘书黎民表、文坛巨子王世贞、剧作家汤显祖、书画家周天球等不下四五十人,目前还能见到汪道昆的诗篇《六虚阁》收录在《太函集卷》一百十九,正是赵志皋的山房:“阿阁直三寻,交疏通六合。谁其驾彩虹,咫尺凌阊阖。”。

《太函集卷》一百十九

吴彬本帧所绘图景是否为别业灵洞山房诸景之一?吴彬与赵志皋的交游又如何?这将是一个深度的个案研究,结合吴彬于1608年(比本帧晚8年)创作的《十面灵璧图卷》(北京保利拍卖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lot3922 成交价RMB 512,900,000)及题跋(叶向高等),这件作品为考察吴彬交游,仕途,思想提供了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魏之克

魏之克《深林访友》,图绘曲水潺潺,茂林烟霭,高士策杖徐行,远方茅屋两间,上有一高士拄杖远望。画风追宗宋元诸家,笔法劲健,构图饱满,意境幽深,设色淡雅。魏之克与其兄长魏之璜(1568-1647)是明末清初金陵画坛的代表人物,清初的官评与私论都对魏之克有甚高赞誉。《江宁府志》载:“(魏之克)工山水,笔法秀美,姿颜软媚,不胜罗绮之态,此皆今日行家,以画名者”。姜绍书《无声书史》称“之克字和叔,仪度轩举,山水较之璜,骎骎欲度骅骝”(山水超过其兄)。

魏之克《深林访友》局部

此帧魏之克作于丙辰(1616年),赠万历四十年举人“白曰可”。白曰可(1590-1660)原名白篆,字羲画,号衷葵,书室名敦本堂。倒吊柳人,生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白璧仲孙,闻喜(今属山西)训导白成文之子。

魏之克《深林访友》落款

曰可豪爽宽和,尊老爱幼,博闻强识,酷爱文学。每试独居前茅,名噪一时。万历四十年(1612)中举,四十七年(1619)会试不第,遂饱览海岱之胜,随父客居河东。父卸任还乡,曰可不乐出仕,翕然同归,隐居山村,矢志于教。其同情里人疾苦,荒年自虽不富,解囊相助。其著述甚富,崇祯末辑平生诗文,结集《敦本堂全稿》近百卷。顺治间由季子乃贞迎往京都,携友览胜,宴饮赋诗,健于杖履,复有《燕台集》数卷。清顺治十七年(1660)逝世,门人私谥文靖先生,知县廖元发命为乡贤。其子乃意、乃建、乃贞,皆长于文学。

高阳

高阳《观泉图》,图绘两高士坐于山岩下,层峦叠嶂的山石是画面的主题,约占据了画面的一半,中间穿插着树林、错落的村舍和留白的溪水,画中人物的描法简洁而见高逸,山石用王蒙“牛毛皴”布满整个山石,树叶全用双钩填色,树干精勾细描,造就了一个幽深宁静、远离尘世的境地。

高阳,字秋甫,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善花鸟,画奇石尤精,太湖石、英石、蜡石皆能画得惟妙惟肖。画花卉笔意纵横,天真烂漫,为万历(1573-1620)间写生名手。所画山水墨气苍蔚,意境幽深,得吴镇法,然作品极少。

高阳《观泉图》局部

陈焕

陈焕《溪山行旅》,图绘溪山行旅,山高谷险,栈道蜿蜒,雄关高踞于两山之巅,构图雄奇,淡宕中却有苍浑之趣。陈焕是明万历年间吴门画家,擅山水,取法沈周,私淑侯懋功,得文门余绪而朴厚茂实,与盛茂烨、张宏等一时颇享盛名。

陈焕《溪山行旅》局部

他擅画江南小景,如此具有崇山陡峻的作品极为少见。万历二十一年(1593)作山水扇,四十五年(1617)作濯足图扇,今藏故宫博物院。

王綦

王綦《听泉图》作于辛酉1621年,图绘高士端坐书斋之中,童子居偏房,人物寥寥几笔,略施淡彩,已有出尘之意。全幅用笔精细、设色淡雅、意境清幽,整幅画面用笔轻逸而不失刚健,勾线灵转而不失稳静,意境简静淡远。王綦,吴郡(苏州)人,是文学家和史学家王穉登之孙,他精研六法,以画自娱。

王綦《听泉图》局部

所画山水,结构奇幻,人物、树石和花鸟,笔墨高简,不拘成法。王綦兼采众长,学之不倦,而以写生为主,自出新意,终于独辟蹊径。其传世作品流传至今日的不多,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松林清话图》《溪桥红树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东篱秋色图》《秋园习静图》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秋景山水图》藏上海博物馆。

吴振

吴振《临流畅怀》,图绘曲近岸树石,傍水而居,茅亭小筑中,二高士对坐清谈,笔法细谨清秀,水墨、设色与皴法融为一体,皴擦点染兼用,变化多端,淋漓尽致。吴振师法黄公望,兼习董源、倪瓒、王蒙诸家,笔墨秀润,尤工枯树,临宋元名迹更佳,画风与赵左、沈士充接近,得董其昌赏识,为云间正宗,作画刻意求精,稍不满意即焚去,传世作品不多。

吴振《临流畅怀》局部

此帧吴振为郑成功老师陈于鼎所作。陈于鼎(1601-1662),字尔新,号实庵。江苏宜兴人。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南明弘光朝翰林院左春坊左庶子掌院事。

吴振《临流畅怀》落款

他在青年时曾被漳州参将郑芝龙留为家塾教师,教其子郑森(即郑成功)。清兵渡江,陈于鼎降清,被送到北京任弘文馆编修,不久因替苏州申某作保借旗债,受累革职。陈于鼎从北京回来就定居镇江,与一些遗民文人结社唱和。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兵临镇江,郑成功失败后,陈于鼎被杀害。

听帆楼旧藏 宝五堂遗珍

《明十二名家金扇集册》为潘氏听帆楼旧藏,「听帆楼」为潘正炜的书斋名。潘正炜,字季彤,一字榆庭,号听帆楼主人,室名清华池馆。清嘉道间广东番禺(今广州)人,曾任观察使,为闻名海内外的广州十三行商人兼大收藏家,饶有资产。复被其父、兄辈中科举书香之儒雅风流,嗜鉴赏,建听帆楼庋藏所收历代金石文物。著有《听帆楼书画记》《听帆楼续刻书画记》等。

沈周一开,潘正炜撰《听帆楼书画记》卷三

文徵明一开,潘正炜撰《听帆楼书画记》卷四

唐寅一开,潘正炜撰《听帆楼书画记》卷三

仇英一开,潘正炜撰《听帆楼书画记》卷三

吴振一开,潘正炜撰《听帆楼书画记》卷四

高阳一开,潘正炜撰《听帆楼书画记》卷四

册内每页对开有潘宝鐄题跋,潘宝鐄,字凤锵,号椒堂,番禺(今广州)人,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光绪二年(1876)二甲进士,改翰林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兼功臣馆纂修。以工于书,奉派惠陵扫青差。光绪五年(1879)充广西乡试副考官,得人称盛。后归主讲禺山书院、粤秀书院,名士多出其门。死后门人在粤秀书院建祠祀之。墨梅师汤贻汾,亦能画牡丹,酷爱书画收藏,藏画楼曰「望琼仙馆」,著有《望琼仙馆诗钞》。

是册后归王季迁先生所有,成为其「宝五堂」重要藏品之一。并出版于2009年11月,首都博物馆刊行的《宝五堂——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第92至99页。

《宝五堂——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

王季迁又名季铨,字选青,别署王迁、王千、纪千,英文名C.C.Wang。王季迁少年时即随苏州名家顾麟士习画。顾麟士不但书画均优,且收藏甚富,得以饱览顾氏“过云楼”祖传的珍藏,中学毕业后,王季迁就读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律系,拜上海名书画家、收藏家吴湖帆为师。

王季迁先生

在吴湖帆身边,王季迁不仅艺事大进,更饱览了海上公私书画收藏。吴湖帆和著名书画收藏家和鉴赏家庞莱臣是同好至交,王季迁经常跟随吴湖帆去观赏庞氏“虚斋”珍藏。与此同时,北京故宫的收藏因躲避日本入侵的战火南迁,行至上海,吴湖帆受命鉴别审查,王季迁参与其中,因得精研故宫博物院全部书画名迹。

王季迁先生和启功先生论画

(右侧为北宋郭熙《秋山行旅图》)

1949年,王季迁将妻子和两个还不到十岁的小女儿接到美国,定居纽约曼哈顿。20世纪40年代后期,国内动荡,大量中国书画和文物流到美国市场求售,但识者不多。这令王季迁如鱼得水,每逢看中者,只要财力能及,无不尽量收购。五代《唐宫乞巧图》、五代董源《溪岸图》及北宋武宗元《朝元仙杖图》等名迹都是王季迁意想不到的收获。1973年,王季迁将包括南宋马和之《九歌图》及赵孟坚《水仙图》等 25 件宋元名画以 250 万美元的价格让售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该馆自此有了重量级的中国书画收藏。

作为20世纪中国画收藏领域的泰斗和关键人物,王季迁也是“将中国书画艺术推向西方的灵魂人物”。凭着对中国艺术的深刻理解,他在美国50多年的创作、鉴赏和收藏活动为中国传统艺术在美国的传播和认同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0 阅读:9

弘扬有经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