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和杨竣熙在U18全运会上大放异彩,这两个后卫位置的小伙子让人眼前一亮,可是国青队的阵容咋整啊,曲绍斌教练该怎么选人呢,这可真是个难题。
朱正这孩子挺有意思的,爹是福建人,妈是牙买加人,在美国长大的,听说身高也就一米八左右吧。不过这小子弹跳可厉害了,动不动就来个大风车灌篮,看着就过瘾。前两年杭州亚运会的时候,他就说想代表中国国青队打球,这事儿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最后他真就在上海把入籍给办了,也是够有决心的。
说实话,不少人还是有点担心的,觉得朱正这种在美国长大的孩子,能不能适应CBA那种你来我往的对抗,还有人怀疑他到底有没有实力进国青队。这次U18全运会预赛,可不就是朱正证明自己的好机会嘛。
那场对阵吉林的比赛,朱正才打了27分钟,就轰下26分,还送出8次助攻,正负值全场最高。虽说吉林队实力不是最强的,但朱正的表现还是挺亮眼的,得分助攻都挺轻松的。要知道他之前可从来没跟上海青年队一起训练过呢,这就能打出这样的表现,确实有两把刷子。
再说说杨竣熙,这小子代表四川出战,跟前国青队后卫冯俞博来了场对飙。最后杨竣熙拿下28分,帮四川队赢了比赛。虽然在得分上没有冯俞博的31分多,但杨竣熙展现出来的冲击力明显更强一些。比赛中他好几次冲起来想扣篮,结果被对手犯规给拦住了。
杨竣熙刚刚拿到NCAA D1高校俄亥俄大学的offer,在美高比赛里还拿过单场29分呢,是球队的主心骨。从朱正和杨竣熙的表现来看,这俩小子进国青男篮的实力是绰绰有余的。可问题就出在这儿了,他们俩都是打后卫的,这不就跟现有的人员配置撞车了吗?
主教练曲绍斌该怎么选人呢?他会不会把自己的爱将杨溢给淘汰掉啊?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要是换做是你,你会怎么选呢?是保留原有的阵容,还是为了新鲜血液而做出改变?这种选择可不好做,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点。
说到底,选人这事儿不仅仅是看谁的数据好,还得考虑球队的整体配合和未来发展。朱正和杨竣熙虽然表现出色,但他们能不能融入现有的体系,能不能和其他队员打出化学反应,这些都是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朱正的加入也让人不禁思考起归化球员这个话题。有人说,引进归化球员能迅速提升球队实力,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但也有人担心,过度依赖归化球员会不会影响到本土球员的发展机会?这个平衡该怎么把握,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归化球员政策好比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锦上添花,用不好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关键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政策,既要吸收外来的人才,又要保护和培养本土的苗子。
杨竣熙的选择也让人看到了美高球员回国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在美国打球固然能得到更好的训练和比赛机会,但回国发展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更容易得到上场时间,更了解国内的篮球环境,对于想进入国家队的球员来说,可能是一条更直接的路径。
不过,选择回国发展也面临着不少挑战。比如要适应国内的训练方式和比赛节奏,还要面对更激烈的竞争。毕竟国内的优秀球员也不少,想要脱颖而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朱正和杨竣熙的出色表现,也让人不禁思考起青年球员的选拔标准。是不是应该更注重球员的个人能力和潜力,而不是过分拘泥于现有的体系?毕竟年轻球员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有好的苗子,通过后天的培养完全可以融入到球队的战术体系中去。
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忽视球员的团队意识和大局观。篮球毕竟是项团队运动,再出色的个人能力,如果无法与队友配合,那也是白搭。所以在选拔标准上,既要看重个人能力,也要考虑球员的团队意识和战术理解能力。
从朱正和杨竣熙的加入,我们也能看出国青队在后卫线上人才济济。这固然是好事,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如何优化阵容结构?毕竟不能所有位置都挤在后卫线上,内线建设同样重要。
也许,教练组可以考虑培养一些全能型球员,让他们在多个位置上都能胜任。这样不仅能提高球队的战术灵活性,也能为球员的未来发展打开更多可能性。毕竟在现代篮球中,位置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能够多面手的球员往往更受欢迎。
既然后卫型球员这么多,那么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每个球员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擅长组织,有的善于得分,有的防守出色。针对不同类型的后卫,应该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
比如对于朱正这样弹跳出色的球员,可以着重培养他的突破和终结能力。而对于组织型后卫,则要更注重培养他们的视野和传球技巧。当然,基本功的训练是永远不能少的,无论是运球、传球还是投篮,都需要不断练习和提高。
说到底,朱正和杨竣熙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篮球青训的希望。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这样优秀的球员要到国外去培养?我们的青训体系是不是还有待完善?
其实,建立一个完善的青训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不仅要有好的硬件设施,更要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和管理制度。还要注重球员的文化教育,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优秀的篮球人才。
朱正和杨竣熙的经历也让我们看到了拥有国际视野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篮球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就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多向国外学习,吸收先进的理念和方法。
当然,学习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可以借鉴国外的训练方法,但在执行过程中要考虑到中国球员的身体特点和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中国篮球发展的优秀人才。
最后,我觉得培养篮球文化也很重要。朱正和杨竣熙的故事,本身就很励志,可以成为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篮球运动的素材。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篮球故事,让篮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
培养篮球文化,可以从学校抓起,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篮球运动。也可以通过媒体宣传,让更多人了解篮球的魅力。还可以举办各种篮球赛事,让篮球文化在比赛中传播和发展。只有当篮球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中国篮球的未来才会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