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罗荣桓从苏联回国,临走前为了一小男孩,留下数十两黄金

咕了个鸽子 2024-12-14 12:57:59

1947年,罗荣桓从苏联回国,临走前为了一小男孩,留下数十两黄金

在莫斯科的一个寒冷的清晨,罗荣桓将一个沉甸甸的包裹交到了一位苏联同志手中。包裹里装着数十两黄金,这些黄金本是他随身携带的全部财产。站在医院的走廊里,一个消瘦的中国少年正在远处怯生生地张望,那是一张熟悉的面孔,却总是带着几分饥饿的神色。

"一定要照顾好这些孩子。"罗荣桓郑重地说道。此时的他刚做完肾癌手术不久,面色还有些苍白,但眼神却格外坚定。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有着一群特殊的中国孩子,他们是革命领袖的后代,却不得不远离父母,在异国他乡求学生活。

临行前的这个决定,究竟是为了哪个孩子?这些黄金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革命征程中的意外

1946年春天,东北的积雪刚刚消融,罗荣桓就带领着山东的六万将士,开始了向东北进军的艰苦征程。当时的东北局势错综复杂,国民党在美军的支持下,已经占领了大部分城市要地。

罗荣桓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一会儿要处理军事调度,一会儿要参加重要会议,有时连续几天都顾不上好好休息。他的老战友们都看在眼里,却始终不敢多说什么,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位将军从来就不肯把个人的事情放在工作前面。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4月的一天,罗荣桓突然感到腰部剧痛,疼得直不起腰来。警卫员赶紧搀扶着他坐下休息,可是这种疼痛却越来越频繁地出现。

"首长,您得去医院检查一下。"警卫员小李忧心忡忡地说道。

罗荣桓摆摆手说:"没事,可能是太累了,休息两天就好。"

可是接下来的情况却愈发严重。到了5月,罗荣桓经常半夜被疼醒,但第二天依然坚持工作。直到有一次,他在会议中突然昏倒,这才引起了组织的高度重视。

林月琴接到消息后,立即从山东赶到东北。看到丈夫憔悴的面容,她的心都碎了。在她的坚持下,罗荣桓终于同意去沈阳的原日军医院做检查。

医院里,日本医生留下的先进设备还在运转。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肾癌。这个诊断结果像晴天霹雳一样,让所有人都惊呆了。

组织上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罗荣桓的治疗方案。虽然沈阳医院的条件不错,但考虑到这里曾是日军医院,安全问题无法完全保证。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大批医护人员都是原日军留用人员,对他们的政治背景还没有完全摸清。

"绝对不能冒险。"组织上的同志斩钉截铁地说,"罗荣桓同志是党的重要领导人,治疗地点必须万无一失。"

就这样,罗荣桓和林月琴先被送到平壤的苏军总医院。然而,这家医院主要负责战伤救治,对肾癌手术并不擅长。经过再三商议,组织决定:派他们去莫斯科治疗。

当时正值盛夏,东北的天气炎热难耐。可是为了避免节外生枝,两人必须立即启程。8月的一天,罗荣桓和林月琴悄悄登上了开往莫斯科的火车。

在颠簸的火车上,林月琴看着丈夫日渐消瘦的脸庞,心里五味杂陈。谁能想到,这位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军,如今却要和病魔作斗争呢?

二、莫斯科的治疗岁月

经过六天六夜的长途跋涉,罗荣桓和林月琴终于抵达了莫斯科。当地的苏联同志早已在火车站等候,立即将他们送往克里姆林医院。

这是一所专门接待政要的医院,位于莫斯科市中心,医疗设备先进,医护人员经验丰富。苏联方面得知罗荣桓的身份后,特意安排了该院最好的泌尿外科专家格里高利教授主刀。

"手术必须尽快进行。"格里高利教授在检查后说道,"肿瘤已经发展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就这样,罗荣桓入院后的第三天就进了手术室。手术持续了将近五个小时,格里高利教授和他的团队成功切除了罗荣桓的右肾。

手术很成功,但术后的恢复过程却并不轻松。莫斯科的秋天已经开始转凉,医院里开足了暖气。苏联的护士们每隔两小时就会来查房,为罗荣桓测量体温,更换药物。

"中国的将军真是坚强。"护士长玛莎经常这样说。因为在术后最痛苦的日子里,罗荣桓从未喊过一声疼。

病房里配备了专门的翻译,这让罗荣桓和医护人员的交流变得顺畅起来。格里高利教授每天都会来查房,仔细检查伤口恢复情况。他对罗荣桓说:"您的恢复情况比预期的要好得多。"

苏联卫生部还特意为罗荣桓配备了营养师,每天的饮食都经过精心搭配。早餐有新鲜的面包、牛奶和黄油,午餐和晚餐则有丰富的肉类和蔬菜。护士们还会定时送来水果和点心。

但是罗荣桓却总是将这些美味的食物留下大半。他对林月琴说:"咱们要攒着些,等那些孩子们来了,好给他们改善改善伙食。"

随着恢复期的推进,罗荣桓开始在病房里做一些简单的康复运动。医院的花园里种满了白桦树,每到阳光明媚的日子,护士们就会推着轮椅,带他到花园里晒太阳。

苏联的医生们都很惊讶,他们没想到一个刚做完大手术的病人,恢复得会这么快。到了十月底,罗荣桓已经能扶着拐杖在走廊里散步了。

医院还特意为罗荣桓安排了一间带会客室的大病房,这样既方便接待来访的同志,又不会影响休息。每当有客人来访,林月琴就会端出一个搪瓷茶缸,里面泡着浓浓的中国茶,这是他们从国内带来的为数不多的家乡物件。

就在这间病房里,罗荣桓第一次见到了那些在苏联求学的革命后代们。这些意外的相遇,最终演变成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三、意外发现的烈士子女困境

第一个来到病房的是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俩。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两兄弟穿着略显宽大的苏联学生制服,怯生生地站在病房门口。林月琴赶紧将他们迎了进来,泡上一杯热茶。

"叔叔阿姨好!"两个孩子规规矩矩地问好。毛岸青的眼睛却一直盯着桌上的点心。林月琴连忙把点心往前推了推:"快吃吧,这是医院特供的点心。"

消息很快在留苏学生中传开了。接下来的日子里,刘爱琴、朱敏等革命领袖的子女们也陆续来到病房探望。每到周末,病房里总会热闹一阵。

但是罗荣桓和林月琴很快发现了一些异常。这些孩子们虽然衣着整洁,但都显得瘦弱。尤其是毛岸青,每次来都会把林月琴准备的食物一扫而空。

为了了解实情,罗荣桓托人联系上了伊万诺夫学校的教导主任。原来,由于战后物资紧缺,学校的伙食标准并不高。而这些中国学生又大都不习惯苏联的饮食,加上语言不通,有时连基本的饭菜都吃不好。

更让人揪心的是,有些孩子经常丢失饭票。在物资匮乏的战后苏联,没有饭票就意味着要挨饿。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毛岸青,他总是把饭票弄丢,有时甚至一连几天只能靠黑面包充饥。

罗荣桓立即着手安排了几件事。首先,他请学校为这些中国学生单独开设了一个互助小组,由年长的学生帮助年幼的管理饭票和生活用品。其次,他联系到了一位在莫斯科工作的中国老教师,每周末来给孩子们补习功课。

最特别的是,罗荣桓还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医院配给的营养品分成小包,让林月琴每周定期送到学校去。他对林月琴说:"这些都是些好东西,可不能让孩子们缺了营养。"

在罗荣桓的建议下,学校还专门为中国学生开设了一个小厨房,让他们可以偶尔自己做些家乡菜。每到周末,林月琴就教孩子们包饺子,煮面条。那一刻,异国他乡的寒冷仿佛也被驱散了许多。

渐渐地,这些孩子们的脸上有了笑容,学习成绩也开始提高。但是罗荣桓知道,这些都只是暂时的安排。这些孩子们还要在苏联待上好几年,他们需要一个更长远的照顾计划。

就这样,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罗荣桓心中逐渐成形。这个想法,最终促使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四、父爱般的关怀

在莫斯科的寒冬里,罗荣桓的病房成了这些中国孩子们温暖的港湾。每当孩子们来访,林月琴总会变着花样准备一些可口的食物。她把医院配给的牛奶、黄油和白糖都攒下来,甚至学会了用这些原料制作简单的甜点。

有一次,毛岸青来访时正赶上医院配发了特供的巧克力。罗荣桓立即让林月琴把自己的那份也给了孩子。"我这个病人吃太多甜食不好,"罗荣桓笑着说,"你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得多补充营养。"

但罗荣桓不仅关心孩子们的饮食,更关心他们的学习。每当孩子们来访,他总会详细询问他们的功课情况。发现刘爱琴在数学上遇到困难时,他立即托人找来了一位苏联的退休数学教师,专门为她补课。

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朱敏拿来了一篇俄语作文,上面打着鲜红的"优秀"分数。罗荣桓高兴地说:"你看,只要肯下功夫,就没有学不会的东西。"这句话后来成了孩子们互相鼓励的口头禅。

为了让孩子们不忘记中国文化,罗荣桓还特意让人从国内带来了一些中文读物。在他的病房里,摆着一个简易的书架,上面整齐地排列着《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每到周末,孩子们就围坐在病房里,轮流朗读这些书籍。

有时候,罗荣桓会讲述自己的革命经历,告诉孩子们他们的父母是如何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奋斗的。"你们的父母都是中国人民的功臣,"他常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随着时间推移,罗荣桓发现这些孩子们的冬衣都有些单薄。他立即和林月琴商量,决定用自己的一部分津贴为孩子们添置御寒的衣物。很快,每个孩子都有了一件崭新的羊毛衫。

不仅如此,罗荣桓还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能力。他教导毛岸青如何管理自己的饭票和生活费,手把手地教他记账。渐渐地,毛岸青再也不会丢失饭票了。

在伊万诺夫学校,罗荣桓还建议设立了一个"互助小组",由年长的中国学生照顾年幼的,互帮互学。每当有新来的中国学生,老同学们就会主动帮助他们适应环境。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几个月,罗荣桓的身体逐渐康复了。但是他始终惦记着这些在异国他乡求学的孩子们,开始思考一个更长远的帮助计划。这个计划,不仅要解决孩子们眼前的困难,更要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

五、临别的嘱托

1947年初的莫斯科,大雪纷飞。在克里姆林医院的会客室里,罗荣桓正在和一位苏联同志进行最后的交谈。桌上放着一个沉甸甸的包裹,里面装着数十两黄金,这是他和林月琴带来苏联时随身携带的全部财产。

"这些黄金请您一定要专门用于照顾这些中国孩子,"罗荣桓对着翻译一字一句地说,"特别是要解决好他们的伙食问题。"

当天下午,医院里来了一大群孩子。毛岸英、毛岸青、刘爱琴、朱敏...他们都是来向罗荣桓叔叔告别的。林月琴特意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午餐,桌上摆满了孩子们爱吃的饺子和点心。

"岸青,你现在会管理好自己的饭票了吗?"罗荣桓特意把毛岸青叫到身边问道。

"会了,罗叔叔。我现在每天都把饭票放在课本里,再也不会弄丢了。"毛岸青骄傲地回答。

罗荣桓转身对伊万诺夫学校的教导主任说:"这些钱请您按月分配使用。每到月初,先给孩子们添置必需的生活用品,剩下的就用来改善他们的伙食。"

教导主任认真地记下了罗荣桓的每一项嘱托:每周要保证孩子们能吃上两次中国菜;要定期添置御寒的衣物;要为生病的孩子准备特殊的营养品;要继续保持中文补习课程;要保证互助小组正常运转。

"最重要的是,"罗荣桓特别强调,"一定要让他们保持和祖国的联系。他们虽然年纪小,但都是中国革命的后代,将来是要回国报效祖国的。"

临行前的那个晚上,罗荣桓让林月琴把所有的存货都拿了出来:医院配给的牛奶、面包、黄油,还有特供的糖果点心。这些都是他们这几个月来精心积攒的。

"把这些都留给孩子们吧,"罗荣桓说,"咱们回国还有组织照顾,可这些孩子还要在这里待上好几年呢。"

第二天一早,当罗荣桓和林月琴准备离开时,发现医院门口站满了孩子。他们冒着大雪,专程来送别这位和蔼可亲的叔叔。

临上车前,罗荣桓又叮嘱了一遍伊万诺夫学校的负责人:"这些黄金,一定要用在孩子们身上。要是有什么困难,随时可以通过使馆联系我。"

汽车缓缓驶离医院,车后扬起的雪花中,孩子们的身影渐渐模糊。但是那个寒冷的清晨,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中。那些黄金,不仅温暖了异国他乡求学的孩子们,更见证了一位革命家的父爱般的情怀。

就这样,罗荣桓和林月琴踏上了归国的旅程。而在莫斯科,那群中国孩子们仍在为着未来的理想努力学习,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0 阅读:4
咕了个鸽子

咕了个鸽子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