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机和苹果、三星手机比,在几个方面占有比较优势,比如拍照、快充、系统本地化等。尤其是在快充方面,苹果和三星两大国际巨头被甩得根本看不到国产品牌的“尾灯”。
国产手机在有线快充方面,已经量产了240W,达到了Type-C接口的极限。无线快充方面,则由于政策规定,被限制在了50W。
2021年的时候,工信部出台了一个《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要求:自2022年起,所有生产、进口在国内销售、使用的移动和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额定传输功率要求小于50W。
实际上,国产手机无线快充的能力已远远超过50W。
比如,早在2020年,vivo APEX 2020 概念机就搭载了60W无线快充。等到2021年iQOO 8 Pro量产实装的时候,由于政策限制,变成了50W无线快充。
OPPO在售的AirVOOC无线充电器已经达到了65W。
小米11 Ultra 和小米11 Pro,支持67W无线快充,小米MIX4更是升级到了100W无线快充。而小米发布的最高无线充电功率则达到了120W。
荣耀Magic4 Pro的海外版支持100W无线快充。
显然,对厂商来说,大功率的无线充电是一大卖点,如果政策允许,打破50W的限制有助于提升产品本身的竞争力。
2021年相关规定发布时还是“征求意见稿”,记得当时小米曾表示正在向国家有关部门反馈意见和建议。
就在上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正式稿,第四条规定中提到“移动、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其工作频率范围为 100 -148.5kHz、6765-6795kHz、13553-13567kHz 频段,且额定传输功率不超过80W。”
请大家注意两点,一个是无线充电功率上限涨到了80W;另一个是对无线充电设备工作频率范围的限制。
该规定将从2024年9月1日起执行,可以预见,到时国产手机的无线充电功率将普遍达到顶格80W。苹果和三星手机又要被再次甩开一大截了。
不过,目前主流的“无线充电方案”,实际上还是有线的,因为无线充电器依然是有线的,只是省略了插入手机接口这一步。
完全不接触的“隔空充电”才是大家心目中的“真无线充电”。
【“隔空充电”更受期待】2021年1月,摩托罗拉和小米先后发布了“隔空充电”技术,不用插线、不用接触无线充电板,通过“空气”就能充电。
不过,两者的方案有所不同。
摩托罗拉采用的是激光方案,用手挡住后,为了保护人体安全激光就会自动停止发射,挪开手后,又会自动恢复激光照射继续充电,充电过程中容易受障碍物影响。
小米采用的是毫米波方案,通过波束成形将毫米波定向发射给手机,然后手机端再将毫米波信号通过整流电路转化为电能。毫米波方案不受障碍物影响,体验更加友好。官方称,在数米半径范围内,可以实现多设备同时充电、边走边充、边玩边充,完全无感。
不过,毫米波的频段在30GHz-300GHz之间,对比工信部相关规定——移动、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其工作频率范围为 100 -148.5kHz、6765-6795kHz、13553-13567kHz 频段——显然,并不包含毫米波。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还用不上毫米波隔空充电方案。
限制无线充电设备的工作频率范围,主要是尽可能避免电磁波频段相互干扰的问题。小到我们日常使用各种电子设备的体验,大到保护天文、军事、航空等重要波段的畅通等,都有其必要性。
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包括OPPO、华为在内,都在探索激光充电方案。根据OPPO VOOC闪充首席工程师张加亮的观点,隔空充电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问题是成本过高,产品化有难度。华为则对激光充电的量产化比较乐观,但遇上了制裁,导致手机业务受到致命性影响,相关探索受到牵连。
我们正在进入万物智联时代,身边的物品加速智能化,无一例外都需要电力支持。给各种智能家居产品充电,毫无疑问“隔空充电”会是一个更美好的解决方案。在激光方案和毫米波方案中,我个人更倾向于毫米波。
今年初,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微波通信系统频率使用规划调整及无线电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正式明确了新增毫米波频段(E波段,71-76GHz/81-86GHz),进一步满足5G基站等高容量信息传输(微波回传)场景需求。等毫米波研发成熟的时候,给无线充电留出频段,也是可以期待的。
(图片源自网络,仅为传播更多信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