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861年,他就准确地预判了全球将走向一体化,真乃奇人啊

沐言体育 2025-04-18 17:21:16

19世纪60年代,大清王朝的政治舞台涌现出一批力挽狂澜,重振国威的人物。他们兴洋务、办工厂、购军舰、恢复各项经济文化事业。改革搞的那是一个轰轰烈烈,王朝振兴仿佛指日可待。

但在这一切向好之时,有一个人却不这么觉得,他在曾国藩面前大胆预言,说清朝50年内必会灭亡。当然,这并不是他唯一一次预言,他早在1961年就预判了说未来可能会全球一体化。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他的这些话都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验证,在那个年代就有如此先进的想法,真是一个奇人!那么他到底是谁呢?

能静居士赵烈文

赵烈文,字惠甫,号能静居士,江苏阳湖人。其父赵仁基,道光进士,官至湖北按察使。他自幼便刻苦学习,小小年纪便展现出过人天赋,但天不遂人愿,三次科考,三次失败,此后便决意仕途,专心钻研务实止学。

在1855年1月被其姐夫周腾虎推荐入曾国藩幕僚,当时曾国藩正坐困南昌前线,被太平军整得灰头土脸,看到新来的赵烈文并未将其放在心上,只是随便将其安排在了樟树镇的湘军水陆各营,让他先熟悉熟悉情况。

然而,赵烈文却一眼看出了问题所在,回来后便给曾国藩汇报说,樟树营陆军营体制十分松懈,军队士气死气沉沉,恐怕不能重用,打仗要败。

曾国藩一听瞬间来气,你就看一眼能看出什么来。他觉得赵烈文根本不懂这些军机大事,就是那种只会侃侃而谈,纸上谈兵的书生,因此对赵烈文十分反感。

赵烈文自也是看出来了什么,人家不搭理咱,咱还不如识相赶紧离开。恰逢当时母亲生病,赵烈文就给曾国藩告假,准备离开,曾国藩自然是没有放在心上,挥挥手就让他走了。

但就在赵烈文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之际,传来周凤山部湘军在樟树大败的消息,居然被赵烈文说中了,曾国藩这才重视起这人来,与其仔细谈论一番发现他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确实是为神人。

虽曾国藩对他态度改观,一再挽留,但母亲病重实在是耽误不得,只得辞谢而归。直到1861年(即咸丰十一年)6月,太平军攻打江苏苏州,把战火烧到了赵烈文的老家。赵烈文带着家人几经辗转,侥幸逃脱。

曾国藩了解到赵烈文的情况后,立刻派人救援,希望他能再次回到幕府中帮忙。赵烈文得救后,也是十分果敢,把家人安置稳妥后立刻就带着自己的行李来到了曾国藩身边。

曾国藩一见到人便拉人彻夜讨论,这几年里,赵烈文除了侍奉母亲,剩下的时间都在读书钻研,学问又精进许多。

更重要的是,他不是像一般的读书人只沉浸在经史子集当中,而是非常关注外面的世界,对西方的书籍也是多有涉猎,他提出很多新颖的观点让曾国藩都振奋不已。

于是,曾国藩对赵烈文愈发委以重任,不仅让其参与军务,而且军书奏章,悉由其经手裁定。还专折向清廷请示奏调赴军营,为其谋求官职,因此赵烈文尽管科举未中,却也算曲线救国成了清朝官员。

全球将走向一体化

自赵烈文重新回来后,曾国藩对赵烈文愈发重视,赵烈文自觉不能辜负人家信任,见曾国藩正为太平天国的事情整天忧心不已,便给其上书了一份长篇谏言。

他在里面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观点,他认为太平军不足为惧,早晚都会平定,真正要小心的是西方,当时大家正忙着打压太平军,谁有时间关注西方。

他在谏言中阐释:“外国夷人,政治修明,国家治理,民力富强。人人奋勉,好胜心强而以不如别人为耻,这些西方人对中国的政务民情,险阻风俗,今天一个图谋,明天一个说法,考虑事情唯恐不明确,观察事情唯恐不细微,搜集我们的文化经典,翻译传播,兢兢业业,从未有间断过。”

赵烈文很是担忧,他觉得这些外国人的志向很不小,而中国这么衰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崇尚虚文,学习使用繁琐苛刻礼仪,而外国方面务求专精简一,讲究实用。似乎未来大势是天意要“开通六合”。

“开通六合”通俗来讲就是日后东方和西方会实现全部联通,按我们如今的话来说就是全球一体化的意思。这在当时绝对是前无古人的说法。

而后的历史也证明,赵烈文说的确实是对的。不过最后赵烈文也总结说了,外国人也并非是什么无坚不摧的异人,政策方法也不是什么奇异之术,只要我们反其所为而用之,一定会收到效果。

这番话也深深给了曾国藩启发,晚年的曾国藩大力提倡洋务,原因就是,国家要富强,就是要不断跟进时代发展。他力荐清政府外派儿童出国学习,以期学习先进的西方科技知识,这些人后来回国都成为了近现代以来的科技先驱。

一个集传统思维于一身的曾国藩能如此前卫,实在不同寻常,这些或多或少得益于身边的赵烈文等人的影响。而这一行为也让更多人开始思考中国真正落后的根源,促进了思想解放。

清朝五十年内会灭亡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朝廷栋梁,正是由于他与一干人的不懈努力与奋力拼搏,才使晚清得以出现所谓的“同治中兴”。

当时很少有人质疑大清的龙旗到底能打多久,对历代兴亡研究甚深的曾国藩意识到了朝野上下潜伏着无尽的危机,搞不好会亡国。但他认为通过一些努力,应该还是能挽危厦于将倾的。

但赵烈文却没有这么乐观。1867年7月21晚,曾国藩和赵烈文聊天时忧心忡忡的说:“京中来人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意思就是京城的情况现在非常不好,恐怕会有变故,应该怎么办?

赵烈文回答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就是说,现在天下统一已经很久了,势必会渐渐分?不过皇上现在尚且有权威,朝廷高层还算是忧国忧民,所以朝廷暂时不会分崩离析。不过依他来看,未来的祸端必定会先从中央开始崩溃,然后地方上各自为政,群龙无首,这种情况要不了50年就会出现。

曾国藩虽不愿承认,但这话确实是有道理,沉思半天才说:“然则当南迁乎?”虽然现在的情况不甚乐观,但是他也不觉得清朝会被完全推翻,历史上不是多次出现政权南迁,南北分治的王朝。

赵烈文明确回答道:“恐遂陆沉,未必能效晋、宋也。三代以后,论强弱,不论仁暴;论形势,不论德泽。况且本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夺取天下太过机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

就是说清政府可能不会像之前,宋朝,晋朝一样偏安一隅,而是会彻底灭亡。而且三代以后,评论国家的强弱就要以实际的力量和形势为依据,评论天下的形势要以现实的有利或者不利为依据。

更重要的是本朝创业过于容易,明朝亡与李自成,吴三桂引清入关,而清军入关后为了震慑汉人大开杀戒,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所以清军诛戮太重,夺取天下过于投机取巧。

曾国藩听到后沉默良久,不知道在想什么。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仅仅4个月后,历时268年的大清王朝便灭亡了。此时,距离赵烈文预测的时间恰好44年。

而深知清廷即将覆灭的曾国藩选择了知不可为而为之,应清廷之命北上就任直隶总督。赵烈文随行,期间,他出仕为官,署理了易州知州。任上理冤狱,修水利,兴文教,事事躬亲,尽职尽责。

1875年,赵烈文辞官归隐,此后寄情山水,悠游书海,感叹“吾老是乡,虽万户侯不易也。”他的一生著述颇丰,尤其是留下了一部《能静居日记》,里面详细记录了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前后经过,是研究晚清历史不能不看的资料之一。1894年,赵烈文去世,享年62岁。

信息来源:

从赵烈文的知识脉络看其对于清朝灭亡的预言 蔡昭宇 2024.01.05

曾国藩幕僚赵烈文是个“预言家” 李晓巧 2022.11.10

0 阅读:13
沐言体育

沐言体育

楚悦琳说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