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独立后三次收复良机,为何皆失之交臂?

夏菡谈历史故事 2025-01-13 18:40:39
前言:

在19世纪中叶后的岁月里,外蒙古就像是一艘在风雨中飘摇的孤舟,开始逐渐偏离中国的港湾。

当时的清朝,犹如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内忧外患的狂风骤雨不断侵蚀着它对边疆地区的掌控力。

外蒙古名义上虽还归属清朝,可实际上权力已被当地的王公贵族和喇嘛们紧紧攥在手中。

这些人在沙俄糖衣炮弹的攻击下,渐渐倒向了沙俄的怀抱。

外蒙局势初现:清朝势微下的外蒙离心倾向

沙俄就像一只狡猾的狐狸,在外蒙古的背后悄悄搞着小动作。

它利用那些亲俄势力,不断挑拨离间,让外蒙古对清朝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而此时的外蒙古民众,依旧过着传统的畜牧生活,经济停滞不前,还承受着各种沉重的赋税。

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局面,却如同往即将熄灭的火堆里浇油,反而引发了当地权贵的强烈不满。

1911年,辛亥革命的枪声如同一声惊雷,打破了旧有的秩序。

外蒙古也趁此机会宣布“独立”,这一宣告如同在本就脆弱的中蒙关系上划开了一道深深的口子。

这一时期的外蒙古局势错综复杂,内部的权力更迭、外部沙俄的干预以及民众的困苦,都成为了后来外蒙古走向独立的重要因素。

那么,中国后续又将如何应对外蒙古的这一变化呢?

第一次收复:短暂回归后的再次失去

1915年的《中俄蒙协约》像是一张充满变数的契约,它规定外蒙古在中华民国拥有宗主权的情况下进行自治。

这看似是一种平衡的状态,实则暗潮涌动。

就像平静的海面下藏着汹涌的暗流,随时可能掀起惊涛骇浪。

1919年,徐树铮率军进驻外蒙古,这一行动如同耀眼的曙光乍现,让外蒙古暂时结束了4年的自治生涯,重新回到中华民国的怀抱。

这本该是值得欢呼雀跃的时刻,是中国收复外蒙古的关键一步。

这胜利的表象下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从外部来看,沙俄就像一个阴魂不散的幽灵,它的影响力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外蒙古的局势。

沙俄与日本、英国等国的联盟关系,以及他们瓜分中国领土的野心,使得外蒙古问题变得极为复杂。

从内部而言,此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清朝刚刚覆灭,中华民国还在襁褓之中,中央决策机构就像一艘没有舵手的船,在茫茫大海中四处漂泊,根本无暇也无力真正掌控外蒙古。

北京政府对外蒙古的控制,就像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看似雄伟,实则脆弱不堪。

仅仅2年后,外蒙古再次脱离了中国的统治。

这就像一个煮熟的鸭子飞了一样,让人既惊愕又惋惜。

这一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反映出当时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是多么严重,外部势力的干涉是多么强大。

外蒙古的再次脱离,就像一个沉重的耳光打在中国的脸上。

这也让人们不禁要问,中国还有机会再次收复外蒙古吗?

第二次收复:军阀割据下的失之交臂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如同一个被军阀割据的大棋盘,各个军阀就像一群争抢地盘的棋手,把国家搅得乌烟瘴气。

在这一片混乱之中,北京政府空有其名,宛如一个徒有其表的空架子,根本指挥不动各地的武装力量。

外蒙古此时就像一颗无人照看的棋子,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徐树铮被召回关内,就像是外蒙古这颗棋子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守护者。

只余下褚其祥带领的三千驻军,这三千人在偌大的外蒙古,就像一小撮散落在沙漠里的沙粒,力量单薄得可怜。

旧俄势力就像一群逃窜的野狼,在被苏俄红军重创之后,逃窜到外蒙古这个“避风港”。

日本这个野心勃勃的“豺狼”,趁机扶持旧俄军队,想借此扩张自己在欧亚大陆的势力。

这就使得外蒙古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危险,就像一团乱麻又被浇上了一桶油,火势瞬间蔓延开来。

褚其祥的三千余人面对有大量日方援助武器的旧俄军队,就像小羊羔面对一群饿狼,毫无还手之力。

很快,外蒙古的控制权就易主了。

旧俄势力对外蒙古民众的统治,那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他们横征暴敛,肆意杀害当地侨民,就像一群强盗在洗劫一个村庄。

民众的生活苦不堪言,贵族们也受不了了,民众自发组织警备队反抗,连被尊为“皇帝”的活佛都向北京政府求救。

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就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外蒙古几乎是主动向北京政府抛出了回归的橄榄枝。

北京政府一开始也挺兴奋,就像一个饿汉看到了食物。

可是,国内军阀势力就像一道道无法逾越的高墙,挡住了北京政府收复外蒙古的道路。

张作霖为了保全自己的武装力量,按兵不动,就像一个自私的守财奴,守着自己的那点“财宝”,全然不顾国家的大义。

北京政府在这次机会面前的表现,就像一个看着宝藏却迈不开腿的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溜走。

外蒙古在这种混乱局势下,局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革命党开始崛起。

那么,面对这样的新局面,中国还能否有机会再次收复外蒙古呢?

第三次收复:外交失策导致的彻底失去

这一时期,外蒙古问题就像一个烫手山芋,北京政府想从苏俄手里拿回。

国内民间的呼声如同汹涌的潮水,都盼着政府能收复外蒙古。

孙中山这边尝试柔和外交协商,可北京政府呢,武人当政,态度强硬得像块石头。

远东共和国的优林带着外交代表团来谈,就像带着诚意的使者前来。

北京政府先是拒绝接见,这就像把客人直接拒之门外,还不止一次。

优林吃了闭门羹后,态度也变了。

之后北京政府再找他谈判外蒙问题,他就开始各种推诿,要么拖着,要么转移话题,像个狡猾的泥鳅。

北京政府就像一个盲目自大的棋手,在外交棋局上一错再错。

苏俄呢,也不是一直有耐心的主儿。

被多次冷淡对待后,态度不再友善。

等到双方终于见上面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苏俄坚决拒绝从外蒙古撤军,谈判破裂,外蒙古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彻底脱离了中国的控制。

结语:

这一场外交博弈的失败,如同一场关键战役的惨败。

外蒙古走向独立已经成为定局。

参考

1920年代北京政府对“蒙古问题”的立场及相关举措研究;北京政府时期外蒙古问题研究(1912-1924)。

0 阅读:0
夏菡谈历史故事

夏菡谈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