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巴黎召集27国领导人共商乌克兰危机时,美国代表的缺席成为全场焦点。这场被外界称为“去美国化”的峰会,不仅揭开了欧洲战略自主的新篇章,更预示着持续两年的俄乌冲突即将迎来根本性转折美国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失去对这场地缘博弈的主导权。
俄乌冲突爆发之初,华盛顿试图通过军事援助和制裁组合拳重塑全球领导地位。然而基辅战场未决胜负,美国内部已现裂痕:2023年白宫与国会对600亿美元援乌计划的拉锯战持续半年,五角大楼库存见底的警报频传,民众反战情绪在选举年持续发酵。这种困境与越战后期惊人相似,但乌克兰独特的地缘价值注定其不会成为第二个越南,作为俄罗斯与北约的战略缓冲区,乌克兰得失直接牵动欧亚大陆权力平衡。
正如三国时期荆州失守改写历史进程,若美国在此关键节点与俄罗斯达成“私下交易”,不仅会动摇北约根基,更将导致欧洲安全架构崩解。这种地缘特性决定美国无法简单复制“体面撤军”剧本,反而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局。
马克龙政府近期动作频频:新增20亿欧元军援、推动欧盟自主防务建设、公开讨论派兵可能性,这些举措背后是欧洲的集体焦虑。德国《明镜》周刊直言:“当华盛顿把乌克兰危机视为消耗俄罗斯的工具时,欧洲看到的是家门口的安全黑洞。”这种认知差异在特朗普宣称“24小时结束战争”后彻底爆发,欧盟27国紧急通过500亿欧元援乌计划,英国宣布十年期安全合作协议,波兰等国加速国防现代化。
欧洲的觉醒得到多方策应:中国与乌克兰签署粮食运输和基础设施协议,既保障黑海走廊畅通,也向莫斯科释放“战略平衡”信号;沙特牵头的俄乌非正式和谈,则暴露出美国对中东盟友影响力的衰退。多方压力下,华盛顿主导的“美俄私相授受”方案胎死腹中。
3月27日的爱丽舍宫会场,马克龙用27个席位构筑起新的权力场域: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并列而坐,巴西、印度代表首次获邀参与欧洲安全事务讨论,而美国仅以“观察员”身份旁听。这种安排凸显法国双重战略,既通过扩大参与方稀释美国影响力,又以欧洲自主决策重塑危机解决机制。
中国“劝和促谈”理念在此刻显现成效:当欧洲意识到不能将命运系于美国战车,当俄罗斯明白单边妥协只会丧失战略回旋空间,马克龙的“去美国化”峰会便成为必然选择。这场没有硝烟的权力更迭证明:在百年变局的十字路口,任何国家企图垄断国际事务的时代已一去不返。
北京持续三个月的穿梭外交收获战略红利:中乌农产品协议保障了全球粮食供应链,中俄能源合作升级缓冲了制裁冲击,而马克龙峰会的召开,则标志着中国主张的“地区问题地区解决”原则落地生根。正如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报告所指:“当美国沉迷于大国对抗叙事时,中国正通过务实合作重塑危机解决范式。”
这场地缘变局揭示深刻现实:单极霸权终将让位于多极协商,而俄乌冲突或许正是历史转折的注脚,当巴黎峰会拒绝美国坐上主桌,世界已悄然迈入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