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年不像以前那样有气氛,感觉味道没有以前浓了?

煜杰评社会经济 2025-02-01 17:58:33

。。。

新春佳节,万家团圆,吃年夜饭、大拜年,千年来的风俗传承。事情仍然是这样在做,但总感觉过年不像以前那样有气氛了,过年的味道不像以前那么浓了。

为什么会这样?在老家呆了几天,想了想,或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吧!

第一,人口的变化缩小了亲朋的规模。过年的气氛要浓,要有味道,首先就是得要有人。以前,吃团年饭,叔家、伯家大大小小聚一起,得开三四桌,人声鼎沸。正月里拜年,亲戚们约好哪天一起去谁家,一去就是二三十人。电视机前围了一大群,有两三桌打牌玩,抽烟的坐一起边抽边聊天。没办法,姨啊、舅啊、姑啊,多啊。现在,走亲戚的主力军,已经是80后了,这些人按兄弟姐妹论也就两个或三个,很多人还是独苗。老一辈很多已经到了走不了亲戚的年龄了。拜年窜门的规模,跟以前已经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了。

第二,交通的便利缩短了亲朋的距离。以前,去15公里以外的亲戚家拜年,基本上都得在亲戚家住一个晚上。没办法,那时交通靠走,通信靠吼,就算你家有辆自行车,去亲戚家的路也不见得能让你骑得了。因此,那时候拜年,几个小孩睡一个床,非常通行。现在,即使100公里之外,开车也就2小时,早去晚归。在亲戚家留宿的现象,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

第三,商品的丰富降低了大家的预期。以前,小孩子非常盼过年,为什么?因为只有过年了,才有新衣服穿,才有糖果吃,才能天天有肉吃。以前过年才能有的东西,现在平时都能有,不缺吃、不缺穿,小孩子们对过年并没有很大期盼。家里两个孩子,不管是十几岁的,还是九岁的,对红包都不感兴趣,因为拿着钱没有意义。平时她们想要的东西,只要合理、合适,都能得到。即使上学时,在学校的商店里买东西,她们刷脸,直接扣家长的微信。小孩子接红包时那种并不在意的眼神,与我们小时候期盼的眼神相比,完全不同。其实,大人们也一样,吃肉喝酒以前是享受,现在是“遭罪”,两筷子肉下嘴,就得开始盘算今天的油水是不是吃重了,吃超了。

第四,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交流的习惯。以前,没手机、没网络,很长时间里虽然有了手机、有了网络,一般人也舍不得用,用不起啊!那大家坐一起,就得是打牌、下棋、聊天、看电视。而且,那里电视台就两三个,大家看的剧,非常的统一。现在呢,亲戚们好不容易坐一起了,大人们出于礼貌,不玩手机,略微聊聊天;小孩们可不管那么多,都抱着手机、平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第五,住房的模式改变了邻里的结构。三四十年前,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中国的邻里结构都还是熟人社会。农村不用多说,那时的城市,绝大部分人也是住单位的房子,一个院子、小区都是一个单位的同事、好友,大家都很熟悉,节假日相互窜门、吃饭,几家人轮流坐庄在家里聚餐,是常见的事情。而现在,商品房模式下,城市邻居间相互不认识,或者仅仅只是认识,知道是邻居。因此,邻里间的过节味道基本上没有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老人的逐渐的离去,人口的减少,以过年为情感纽带的过年,或许会慢慢地消失,而这种消失,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当然,个人认为,人口的下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计划生育政策的问题。美国从来没有搞过计划生育政策,这么多年,人口规模也只有4亿,别说爆发式增长,要是扣掉移民人口,美国人口都是负增长。

很怀念以前的过年,但或许已经回不去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样的感受!

(图片取自于网络)

0 阅读:6

评论列表

这个蓝天

这个蓝天

2
2025-02-02 00:23

认为没有年味儿的是家庭教育有问题,没有例外[得瑟]

煜杰评社会经济

煜杰评社会经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