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狂飙”,巨头之战进入下半场!

浩漫评商业 2025-02-19 11:19:54

中国储能网讯:

2025年开年不久,中国储能行业密集迎来多个重磅消息。

首先是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2月11日盛大投产,规划年产储能规模近40GWh,若是加上美国加州工厂,特斯拉储能合计年产能达到近80GWh,巨大的压力已经给到了中国储能企业。

其次是宁德时代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这一消息瞬间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

其三是亿纬锂能子公司亿纬动力与海博思创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建立2025-2027年度电芯产品战略采购合作关系,预计采购总量为50GWh。

其四是比亚迪储能正式公布与沙特电力公司成功签署全球最大的电网侧储能项目合同,容量达12.5GWh。加上此前已交付的2.6GWh项目,目前双方合作总量已高达15.1GWh。这一订单不仅超越了阳光电源7.8GWh的纪录,更使比亚迪成为中东能源转型的核心参与者,显著提升了其在全球储能市场的份额与话语权。

在2025年刚刚开年之际,这些巨头们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嗅到了行业变革的气息、发出了迎接暴风雨的信号。

特斯拉将全面发力储能业务

业内人士认为,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的投产,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它将有效缓解特斯拉Megapack在全球供应的产能限制,满足市场对大型储能系统的旺盛需求。另一方面,中国在电池供应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特斯拉可以利用这一体系提升产量并降低成本。

此前,特斯拉的电动汽车业务正是借助中国本土供应链实现了规模化降本,开启了价格下探之路。如今,特斯拉也希望在储能板块复制这一模式,待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完全放量后,其储能产品的价格有望进一步降低,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根据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的规划,Megapack储能系统年产量将达1万台,近40GWh的规模,这比特斯拉2024年全年部署的储能总量都多。根据特斯拉最新公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旗下储能产品Megapack和Powerwall部署量创下新高,全年累计部署31.4GWh,同比增长114%,这一数据彰显了特斯拉在电池储能领域的强劲发展势头。从全年数据来看,截至 2024 年底,特斯拉能源发电和存储业务的累计收入达到 100.86 亿美元,同比增长 67%,成功突破百亿大关。

在2024年特斯拉电动汽车业务出现萎缩的情况下,特斯拉的电池储能业务却能在部署和收入方面双双大幅上扬,可见其在储能业务方面的强大实力。

目前,特斯拉储能主要销售市场是北美(尤其是美国)、欧洲、澳大利亚、中东与非洲、拉美与加勒比地区。其中,美国是特斯拉Powerwall最大的市场之一,家庭储能需求旺盛,尤其在加州、德州等太阳能普及率高、电价较高或电网不稳定的地区。美国多个大型储能项目落地均采用特斯拉Megapack,如加州Moss Landing储能站(全球最大之一),以及德州的电网稳定项目。

此外,特斯拉在中东地区的沙特、阿联酋等地获得不少大型可再生能源项目,在中国、日本、东南亚也开始获取少量订单。

由于电池技术的快速降本(特斯拉主要采购宁德时代、LG的电池),Megapack在大型项目中的竞争力持续增强。虽然短期内特斯拉还不具备进入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但在海外市场,特斯拉在多个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因此,随着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的投产,势必再一次扰动全球储能市场的腥风血雨,在品牌、技术、质量、渠道等方面与中国企业展开正面对决。

宁德时代选择“产能先行”绑定客户

在2月11日同一天,宁德时代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顿时引发业内极大关注。

此前在1月21日,宁德时代发布了其2024年度的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全年完成营收3560亿元—3660亿元,比2023年的4009亿元,同比下降8.71%-11.2%;归母净利润490亿元至530亿元,同比增长11.06%-20.12%;扣非净利润440亿元至470亿元,同比增长9.75%-17.23%。

然而,手握千亿资金的宁德时代为何选择在此时赴港二次上市?答案恰好与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的投产密切相关。

招股书显示,宁德时代此次港股募资将重点投向海外产能扩张、国际业务拓展及境外营运资金补充,具体拟将募得资金用于推进匈牙利项目第一期和第二期建设。该项目总投资预计不超过73.4亿欧元,规划产能为100GWh,建成后将成为宁德时代在欧洲的重要生产基地。此外,宁德时代还在推进西班牙合资工厂以及印尼电池产业链项目的建设,这些海外项目的落地,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2024年,宁德时代海外收入占比已超三成,欧洲三大电池工厂(德国、匈牙利、西班牙)陆续落地,其中与Stellantis合作的西班牙工厂总投资达41亿欧元。然而,海外建厂需大量欧元、美元等外汇储备,但截至2024年年底,宁德时代手中持有的美元、欧元外汇还是难以覆盖动辄数十亿欧元的长期投资需求。选择在H股融资,可直接募集美元、欧元等外汇,能避免汇率波动对资本开支的侵蚀。

业内人士表示,宁德时代此次若成功登陆H股,首先将强化其全球供应链韧性,加速海外矿产布局(如锂、镍资源),降低地缘政治风险。其次有助于宁德时代抢占欧洲能源转型红利,本地化产能可规避关税壁垒。其三,除电池业务外,同时助力换电网络及储能系统业务,使其逐步构建新能源生态闭环。

据招股书披露,目前宁德时代海外产能建设周期已从36个月压缩至24个月,这也表明宁德时代计划通过“产能先行”绑定客户需求,赢得更多市场份额。

此外,宁德时代在2024年已明确将储能系统集成作为第二增长极,2025年进一步加速这一转型。其核心动力在于电芯业务利润空间逐渐收窄,而系统集成可通过整合产业链(电芯、PCS、BMS等)提升附加值,并通过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增强客户粘性。目前,宁德储能系统集成订单量正在逐渐上升,阳光电源因此转向和中航锂电合作,承诺在多数情况下使用中航锂电的电池,这也将极大地提升中航锂电出货量,预计其2025年出货量达到30GWh。

欧美仍是巨头们的主战场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1-12月,中国储能相关企业在海外市场已经拿下了超过146个订单,总规模超过165.47GWh,其中储能电池订单规模最大,达81.11GWh,其次是储能系统(含直流侧系统)订单数量最多,超过97单,规模达72.98GWh,PCS出海订单10.87GW。

而从2025年开年至今,亿纬锂能、海博思创、宁德时代、比亚迪、阿特斯、海辰储能、东方日升储能、天合储能、南都电源、阳光电源、力神电池等储能订单规模预计接近100GWh,其中宁德时代、比亚迪、阿特斯、东方日升储能、天合储能、南都电源、力神电池等多个订单全部来自海外。

相对于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海外市场较为成熟、产品单价高,叠加部分地区政策补贴,利润空间可观,被业界认为是中国储能企业穿越洗牌周期的有力支点。

此次港股上市后,宁德时代将加快国际化步伐,进一步扩大其在全球储能市场的份额,阳光电源等企业也通过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为其国际化布局提供了更多资金支持。

在美国市场,特斯拉凭借其本土深厚根基以及储能领域的强大品牌影响力,已占据领先地位。虽然阳光电源今年设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即超越特斯拉、登上北美储能系统供应商的头把交椅。但是,特朗普政府对“美国制造”的强调及其关税政策的调整,为特斯拉增添了额外的竞争优势。

目前,阳光电源在美国的储能系统业务毛利率大约为40%,面对25%的关税尚可应对,但如关税进一步提升至60%或更高,阳光电源在价格竞争上的优势会被大幅削弱,相比特斯拉的竞争优势,也将荡然无存。若阳光电源未能在北美建立生产基地或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其市场份额有可能会被更多竞争者侵蚀。

稍早前的2024年12月25日,亿纬锂能宣布与美洲某集团客户签署合作协议,就电芯供应达成了长期供货关系,媒体猜测该美洲某集团客户为特斯拉,亿纬锂能的马来西亚工厂则计划在2026 年开始向特斯拉美国供应储能电池。

此外,远景能源也正在北美市场快速崛起。由于远景能源在北美拥有生产基地,并与福伦斯储能(FluenceEnergy)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确保了在北美市场的产能供应。同时,远景能源依靠自主研发全产业链,从电芯、电池管理系统、功率转换系统、到能量管理系统,实现了储能系统核心部件的自给自足,有效降低了成本。

在欧洲市场,随着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快速扩张,2024年德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负电价现象愈发频繁。德国电价跌至0以下不久后又升高到近2年新高的现象,不仅揭示了欧洲电力市场的供需失衡,更凸显了大容量储能技术的迫切需求。

近日,德国议会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案(EEG)修正案,正式宣布取消负电价补贴。该修正案将从2025年3月1日起实施,储能或将迎来利好。

据德国太阳能工业协会(BSW-Solar)预测,未来两年德国大型电池储能系统的装机容量将增加5倍。这是咨询公司Enervis代表该协会进行的市场分析得出的结论。到2026年,目前安装在连接容量至少1MW的大型储罐中的1.8GWh容量将增加约7GWh。

在欧洲其他国家,2024年以来受并网延期、终端盈利下降影响,英国装机有所放缓,但终端盈利低点已过,装机已在逐步恢复。意大利自欧盟补贴后大储需求明显放量,有望是2025年欧洲需求重要增量。随着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国家的容量市场招标项目不断落地,大储快速起量。据SolarPowerEurope和LCPDelta预测,到2025年,欧洲大储部署有望实现超85%的增长。

总之,2025年欧美市场仍是“香饽饽”。更高的装机容量需求,以及更低的价格敏感度,对中国储能企业而言,欧美市场是值得深入挖掘的主战场。

港股成为中国企业的新“生命线”

在政策调整与市场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下,储能产业正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投融资事件数量锐减,融资规模也大幅缩水,仅勉强达到2023年的一半,这反映出国内资本市场对储能行业的热情呈现阶段性降温。

而海外资本市场,是中国新能源及储能企业走向全球化与高端化最急需的“粮草”与“桥梁”。因此,港股市场已经成为国内储能企业的新战场。2024年,双登集团、金晟新能已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蜂巢能源和海辰储能也传出要在港股上市的计划,欣旺达则拟将将旗下负责电池业务板块的欣旺达动力分拆到港股上市。

2025年,赴港上市队伍进一步扩大,正力新能在2025年开年就更新了赴港交所招股书,格林美在1月20日宣布启动赴港上市事宜,这些企业都表示是为了满足公司全球化发展需要,深入推进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显然,就上市环境和融资条件而言,港股市场确实更加适合有国际化布局需求的企业。

同时,港交所这两年也对上市规则进行多次改革,包括为特专科技公司增设专章、GEM(创业板)改革、下调特专科技公司市值门槛等,以提高港股市场的吸引力和灵活性。在国内市场正处于剧烈变化的情况下,预计今年接下来会有更多的储能企业通过港股市场转战海外。

2025年,中国储能出海是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节点,中国企业在技术、成本和产能上的优势为其全球化布局提供了基础。可以预见,中美巨头们今后的竞争也将更加多元化,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技术、品牌、服务、渠道等全方位的竞争。

然而,海外市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严格的产品标准和认证要求、复杂的政策法规环境、漫长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终生追责制等。因此,中国储能企业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同时要平衡短期订单增长与长期风险,通过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建立本地化的销售和服务网络,降低市场风险巩固竞争力。

作者:潘望

0 阅读:12
浩漫评商业

浩漫评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